景区展示 > 云冈梵境

云冈梵境

发布日期:2024-10-28 17:22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云冈第20窟露天大佛


云冈上堡


  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闻遐迩,享誉中外。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云冈石窟山顶还隐藏着一座明代古堡,山下原来也有一座古堡。


  建在山上的古堡不为稀奇,可建在石窟之上的古堡却独此一家;古堡的形制各有千秋,可山上山下连在一起的古堡也是独此一份。


  云冈堡分上堡和下堡。建在山上的上堡是后建的,建在山下的下堡却是先建的。


  有明一代,蒙古部族是明廷的心腹大患,蒙古铁骑不时冲破边关,侵扰中原。为了防御蒙古,明廷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相当于现在的九大战区。其中,大同镇作为拱卫京师西大门,直面强大的蒙古部族,军事地位非常重要,防御体系完备,号称九边第一镇。除了设立九边重镇,明廷还不断修边、建堡、筑台,仅在大同镇就先后修筑边墙516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共计72座,其中城20座,堡52座,边墩776,烽燧833个。尤其嘉靖时期,蒙古部族俺达汗兴起,驻牧于宣大边外,因其所处之地贫瘠,“以故最喜为寇抄”。而此时,大同镇大边、二边俱失守,镇城“孤悬极边”,与胡人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完全暴露于外。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整个嘉靖朝,明廷在大同镇修建军堡49个,云冈堡即在其中。云冈堡的修筑与桃松寨事件有关。


  桃松寨是蒙古俺答之子辛爱黄台吉的第三妾,她与辛爱部下收令哥私通,被辛爱发觉,桃松寨怕被问罪杀头,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间与收令哥出逃,前来明朝大同镇新平堡投降,守城人接纳了他们,宣大总督杨顺把他们送到京城,请功邀赏。辛爱在俺达几个儿子中,实力最强且凶残狡诈,得知桃松寨投降明廷后,异常愤怒,向明朝要人,被拒绝,遂纵骑掳掠塞内,大同左、右、威远、平鲁四卫诸墩堡尽为攻毁,尤其右卫城被重重包围长达八个月之久。右卫危在旦夕,大同城岌岌可危。明廷加紧更易文武大臣,令兵部侍郎江东急去宣大暂行总督事,与巡抚杨选、总兵张承勋带领主客兵数万人,进军大同右卫。接着,兵部尚书杨博调集各镇兵马,筹备粮饷,统率大军随后增援。蒙古部众久围右卫不下,听到明朝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随即移帐逃走,解除了对右卫城的包围。


  右卫之围解除后,边患仍在,当时,“墩堡悉毁于虏,遗一孤城于极塞外”,大同镇城形势堪危。为了加强边防,防止蒙古部族再次进攻,总督宣大尚书杨博上书言:“大同中、东、西三路,俱当添设墩堡,而西路尤急,请发兵部银三万两修牛心山、云阳铺各旧堡,而别筑新堡于红土铺、黄土坡二处,仍于各堡空内,每四里修墩一座,分军戍之。”所修之堡分别为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红土堡,号称“云冈六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六堡全部竣工,用时大约一年。该六堡处于镇城、高山、左卫、右卫之间,扼守由塞外通往大同的交通要道。


  云冈堡实际上是在一座叫做“石佛寺”的废弃旧堡基础上修筑的。当时旧堡已经“累年风雨摧坏”,新筑工程是依照原样进行的重建。云冈堡重修工程始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八月之前,整个工程历时7年。从那时起,才有了“云冈堡”之称,云冈石窟也因此定名。在此之前,这里庞大的石窟群及寺院或称“武州山石窟寺”“灵岩寺石窟”,或笼统地叫“大佛寺”“石佛寺”等等,罕有今日人们熟知的“云冈石窟”之名。云冈堡建成之后“设操守一员,把总二员,坐堡一员,召募官五百名”。这个云冈堡即下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振铎、冰心等文化人士参观云冈石窟。冰心《游云冈》载,“自山下云冈堡绕回,进怀远、迎曦二门,门上额书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立。堡内道旁尽是民居土屋,并有‘留人小店’。街中朝南有庙名碧霞宫,对面有戏台一座,也是明代建筑……”从中可见当时下堡保存尚好。而今,云冈下堡残存堡墙仅49米,原有建筑形制已不知晓。原西门“怀远”石碑存于云冈第7窟内,东门“迎曦”石碑早已不知去向。


  已然有了云冈下堡,而且已经重修,为什么还要建云冈上堡呢?


  云冈堡位于大同通往左卫(现左云)的交通要道,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因“旧城地形卑下,北面受敌”,虽已修筑下堡,但于事无补,故万历二年(1574年)即于崖北创筑一新堡,即云冈上堡,并移官军于此,改变了旧堡地形低下,容易受敌的囧势。


  新堡“女墙砖砌,通高三丈五尺,周一里四分零,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一十八名,马一十二匹,火路墩八座。”云冈堡不仅位于大同通往左云的交通孔道,而且处于大同煤炭中心。其东为晋华宫煤矿,西面为吴官屯煤矿,周围则遍布中小煤矿。因此,云冈堡的修建不仅控制交通要道,而且也利于保障镇城百姓所用煤炭。


  云冈上堡略呈方形,周520米。堡墙高约9米,墙顶宽约4米,除南堡墙的西部坍塌,其余保存相对较好。该堡开南门,门洞墙基处外露石条5层,外有呈半圆的瓮城,开西门。堡门外西南残留有玉皇阁台基,玉皇阁位于第20窟窟顶,其下为著名的露天大佛。上堡土筑,女墙包砖,“下有寒泉,皆佛窟,亦灵境也。”从空中俯瞰,上堡四面形如“只”字,其中,“口”字部分是堡之主体,“八”字部分则分为东西两道翼墙,向东南、西南方向各有延伸,仿佛两支手臂,将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揽入怀中。


  2021年大同评选“长城八景”,“云冈梵境”赫然入列。“云冈梵境”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云冈石窟是长城边塞的佛教文化圣地,并集长城文化与石窟佛教文化,蔚为壮观。这正是云冈堡的独特之处,也是大同长城八景之“云冈梵境”的主要由来。长城与黄河在老牛湾紧密握手,成为山西长城线上一道标志性的独特景观。在武周山,在云冈,雄伟奇健的北魏造像和厚重沧桑的明长城古堡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第二,云冈堡下的云冈石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从东到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躯。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菩萨、天王、力士、飞天等,堪称一座博大精深、旷世无双的佛国天堂。漫步云冈石窟,自然能感受到佛国梵境无边的静穆、庄严、精深和博大。


  第三,整个云冈石窟文化长廊延绵15公里多,辽金时就有“十寺建筑”。当年庙宇一座连着一座,香火十分旺盛。至今还有观音堂、佛字弯、鹿野苑石窟、青磁窑石窟、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和焦山寺石窟等历史遗存分布,形成连绵不绝的佛教文化长廊。


  第四,“石窟摩云”是清代大同“云中八景”之一,从一个侧面映证云冈石窟的佛国圣境。游人登上楼阁顶上时,可谓有“山峰楼阁与天齐,佛顶似接白云”之感,故有“石窟摩云”之说。  


  文字:冯   桢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