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保德古城:一城风华难再寻

保德古城:一城风华难再寻

发布日期:2023-12-04 16:34 471人浏览 文章来源:文化旅游周刊

  

俯瞰保德古城旧址


位于保德古城南关的“五省总督坊”


站在保府大桥仰望古城地貌


  悠悠千年岁月,不舍昼夜,带走了几多繁华;滔滔黄河水,日夜奔流,浪花淘尽多少英杰。一座屹立于黄河之滨、易守难攻的古城,曾令吴三桂上万兵马围困七月有余无可奈何,却惨遭日本侵略者屠戮殆尽;一座延续千年的繁盛古城,如今没落为一个小山村,时也?运也?


  这就是忻州保德古城,也叫保德州城。拂去历史的尘埃,聆听即将湮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追寻曾经的辉煌。


州名之源


  “保德”二字,据清乾隆版《保德州志》载,取意为“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出自《左传·哀公七年》。从《左传》原文仔细分析,这种说法似有牵强之意。一个地方取名,或依地形地貌,或依历史事件,或寓政治意义。“保德”就属政治寓义类的演变,前身“定羌”取武备之意,后面“保德”取文治之意。两个名称与两个历史事件相关。


  保德作为地方行政区,始于宋淳化四年(994年),初名定羌军。军,是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级别同于州,一般在防卫的前沿设立。“定羌”,含有用军事力量平定少数民族(羌族)的意思。当时在西北地区活跃着一支以党项羌为主体的游牧民族,首领叫李继迁,就是西夏政权的前身。党项羌是羌族的一个分支,部族本为拓跋氏,唐时,因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遂赐皇家李姓。


  李继迁对宋朝的态度,反复无常,时叛时降,让宋朝廷大感棘手,想方设法要消灭这支武装力量。雍熙元年(984年),宋军突然袭击李继迁部,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宋太宗想把她们处死,宰相吕端力主争取李继迁归顺而未杀。以后的二三年间,战事各有胜负。雍熙三年(986年),李继迁因独轮川之战(今神木县北部)战败,转降宋朝最大的敌对势力辽国,以谋东山再起。辽国很乐意和李联手,从各方面支持他反宋,曾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夏国王等职,并把辽义成公主嫁他为妻。以后战争频繁,李终为宋廷心腹之患。


  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形势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李继迁中箭身亡,儿子李德明继承父业,他脚踩两只船,成了宋辽双方承认的地方实力人物。二是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今河南濮阳)之盟,出现了暂时的缓和局势。为了表示落实盟约的诚意,宋真宗从前线回京几天后,便改了8个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其他7地都在河北境内的宋辽边境。河东(包括当时山西及陕西北部)只有定羌军改名保德军。这里的“德”,是什么意思?一说是指统治者所施行的德政,同改后的其他地名中“信、安、肃”等字眼一样,所展示的是履行承诺的决心和信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秦汉时期人们习惯把黄河称为“德河”,因保德地处黄河岸畔,又是北宋的防御前线,保住了黄河,就保住了领土,所以才改名为“保德”。究竟哪种说法更真实,尚需史料证实。


  把定羌改为保德,承载的是北宋在战争中难于取胜的无奈,希望通过议和与辽夏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


  景德四年(1007年),保德军改为保德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金时保德州衙大堂上悬挂着“若保赤子”大匾,意思是像爱护婴儿那样爱护老百姓,民众才会安乐,天下才会太平无事。


州城变迁


  《保德州志》载:“群山屹乎东南,大河绕乎西北,襟带麟、府,控制夏疆……三晋为神京右臂,而保德居三晋之首,西接秦壤,北临河套,距边垣仅四十里。隆冬河冻,一马可到,安保德以安全晋之屏翰耳。”


  保德古城背靠山岗,面迎黄河,孤悬莲花山山顶,东西北三面是峭壁断崖,南接山峦,易守难攻。与陕西省府谷古城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是三晋的西大门,进可攻击陕北,退可守卫黄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在这里筑有城堡,名为林涛寨。保德州城就是在林涛寨旧址上拓展而建的。


  保德州城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城墙的主体是夯土而筑,利用自然地形将周边的小山包铲削平整,整体地势南高北低,断壑处有板筑连接。初始称“定羌城”。自金以后,各个朝代都有补修和扩展。


  州志中记载的修缮活动有:明宣德八年,知州任泰将城墙作了大规模的重修,周围7里250步,高1丈8尺,南大北小,中间缩腰,形如葫芦,所以保德古城也称“葫芦城”。西南各一门,东北、西北各一角门,各建楼于其上,窝铺64座。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砖包南门,移迁西门。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行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维修,山西左布政使、分署岢岚兵备道赵彦动议,保德知州韩朝贡经营筹划,山西巡抚白希缘批准,动用太原、汾州、平阳、潞州等处军民施工。砖包城墙,宽3丈,高3.5丈,周长1093.6丈。开创东、南、西、北四门,南、北各有瓮城。城门上建城楼,楼有题额。东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薰”,北曰“镇朔”。清朝顺治六年,牛化麟窃据城池,朝廷派大兵征讨,炮击坏西南城墙80余丈。第二年,知州安世鼎将其修复。此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古城日益繁华,清中期达到顶峰。


  保德行政建置,北宋为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至清末,一直为州,初为散州,隶属于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属山西省。因此城池为州城,衙署为州署。


  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州城变为县城,州署变为县署,仍然是保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38年2月28日早晨,五架敌机突然对保德城狂轰滥炸,群众死伤无数,纷纷逃亡,衙门官员撤退。黄昏时分,上千日军以骑兵为先导,气势汹汹侵占了保德县城。


  3月1日,日军乘船渡河,对府谷县城实施烧杀抢掠,当天退回保德。3月2日,日军主力撤退,留一小队驻守保德县城。驻府谷县的国民党二十二军八十六师一个团于3月3日晨趁大雾渡河,突袭包围了驻保敌军,与敌展开激战,生擒日军一名,击毙日军18名。


  闻讯后的日寇于3月17日返回,分路合围,袭击保德,八十六师七一四团的两个营开赴保德抵抗,因寡不敌众,退出战斗。日军于是侵入县城,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大报复,共杀害未及逃离的群众30人,其中不少是老人和妇女。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枪杀,有的被逼跳河而死,其惨状目不忍视。


  当日军进攻保德之时,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将岢岚县城内的日军包围,日军北撤时在三井受到八路军打击,11日逃至五寨。八路军一方面围困五寨,同时在敌人交通线上展开游击战,将五寨、义井、神池、三岔之敌隔绝。


  进攻保德的日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撤退。撤退前,于3月19日一把火焚烧了保德县城,大火燃烧了7天7夜不灭。可怜一座具有千年历史、万余人口的古城变为灰烬,寺庙、公署、民宅、学校皆为瓦砾。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机关、学校分别迁到马家滩和东关。


  1940年1月,抗日民主政府在袁家庄成立。同年2月迁到东关办公。从此,东关成了党政财文领导机关的驻地。东关成了没有城堡的县城,原来的古城变成一个有城堡的村庄,改名城内村。真可谓沧桑巨变,世事无常。


州城建筑


  《保德州志》中有繁荣时的记载:儒学壮观,坊表林立,寺庙辉煌,祠宇耀目,街市繁华,人烟阜盛。


  州署是城内的中心,主街道以州署为中心辐射,呈“十”字形分布。州署至北门称弦歌街;州署至东门称为东街,至西门称为西街;州署至南门距离较长,古称中街,民间按街的位置分别称为上街、中街、下街。在中街两边有一些小巷,像“非”字状排列,东侧有康家巷、刘家巷、薛家巷、钟楼巷、东营口;西侧有小巷、寺庙洞口、西圪洞、仓房巷、百家巷、娘娘庙巷、西营口。


  州署位于县城北端,三进院落,大墙围定,从南向北中轴线上建筑物依次是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大门上建谯楼,内悬钟鼓。大堂是重要活动场所和审理刑事案件的地方。二堂内悬“退思”匾,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地方。三堂,是民事调解的地方,四堂,是日常办公的地方。


  东侧有吏、户、礼三房,以及仓房、监狱等。


  西侧有兵、刑、工三房以及马棚、厨房、书房等,书房上盖楼,名曰“赏心楼”。


  州署东侧有城隍庙,规模宏大,四进九殿。


  州署西侧是文庙,三进院相连,前庙后学。九龙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业斋,应有尽有,名宦祠、乡贤祠也在其中。


  城内有许多寺庙,集中在中街两侧。东侧有关帝庙、祖师庙、承天寺、文昌祠、火神庙、瘟神庙;西侧有真武庙、宝积寺、娘娘庙。


  全城原有木牌坊20座,飞檐斗拱,玲珑剔透,煞是壮观。其中,千秋湮祀坊和万古精忠坊,是为关羽建的功德坊。德政坊,为元知州袁公建。鸿胪坊,为序班韩锐建。肃仪坊,为完县知县康永建。新牌坊,为进士王邵建。其余都是为新科举人修的功名牌坊。到明末清初只保留下11座,其余9座被清初据城造反的牛化麟拆毁。


  南门外有三官庙、白衣殿、东岳庙。五省总督坊与陈烈女祠在南关。


  到民国末年,城内有居民600多户,商业店铺39家。州城最有名的建筑是拟江楼和护城楼。


  拟江楼,在衙署北,宋时建有瞭望楼,名为“拟江楼”,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知军事李宴扩建重修,改名安西楼,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州刘昌重建,改名安庆楼。万历二十九年拆除。拟江楼是古城最早、最高的楼阁,这里居高临下,黄河尽收眼底,能看到非常美的风景。金代诗人朱自牧《冬日拟江楼晚望》:“万里长空淡落晖,归鸦数尽下楼迟。山如骇浪高低涌,天似寒灰黯淡垂。紫塞西横连统万,黄河东下接汾睢。此邦形势雄今古,只与羁人百不宜。”诗中将黄土高原雄宏、高远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城共有4座护城楼,都非常雄伟高大,建筑精妙。分布在东门坡下、南门外演武场、西门外和尚围和北城下,都毁于战火。


州城人物


  州城也是保德的文化教育中心,最高学府儒学就设立在这里,培养和成就了许多优秀人才。明五省总督陈奇瑜、翰林学士王邵、清吏部侍郎姜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还有元代从一品文官狄琮,明保定、蓟镇总兵王维成,明正一品、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姜名武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历史名人。而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则数陈奇瑜。


  陈奇瑜,保德州义合都人,出身书香门第,少年聪慧,勤奋读书。中举后亦曾参加州志修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及第,初任洛阳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升任礼科给事中。大臣杨涟弹劾魏忠贤时,陈奇瑜大胆直陈,猛烈抨击魏忠贤,展示了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天启六年(1626年)春,由户科左给事中出任陕西副使,又升为右参政。在陕为官,口碑甚好,“创开煤炭、水利,陕人德之”;当时保德遭灾,拿出三千两银子赈饥,并代完一年租赋。《陕西通志》褒扬他:“功在斯民”“清介有守”。


  崇祯元年(1628年),陈奇瑜升为按察使,不久先后担任陕西左、右布政使。崇祯五年,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当地年景不好,饥荒严重,很多百姓参与了造反。陈奇瑜一面上书极力诉说了陕北赤地千里的严重情况,朝廷免除了延安、庆阳地区的田租;同时派出官兵,四处剿杀各路造反头目,不足半年,陕北趋于稳定。


  陕北稳定了,可在河南、湖广、四川、陕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率领的农民军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明王朝惊恐万状,急调各路官军进剿。为统一事权,提拔陈奇瑜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晋、川、鄂、豫五省大军。这是一个除了辽东袁崇焕之后的职务,权力极大。陈奇瑜不负众望,号令各镇兵马,积极布兵出击,10余战连战皆捷。陈奇瑜声威大振,人生也达到顶峰。


  《明朝那些事儿》中说,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说他虽然很猛,但还不是真正的猛人,因为陈奇瑜性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谋划周全,果决不足。在他的运筹之下,官军把义军主力围堵在陕南车厢峡,形势一片大好。只要长期围困,数万义军绝难生还。此时此刻,面临灭顶之灾的义军,又使出了他们诈降的伎俩,筹措金银,想收买陈奇瑜,但被拒绝了。陈奇瑜没有接受贿赂,但在朝廷同意后接受了义军的投降。陈奇瑜便着手改编义军,然而由于遣返力量薄弱疏于防范,加上地方官对义军的仇视,义军翻脸二次造反。李自成绝处逢生,再展宏图,车厢峡也因此成为军事史上著名的关隘。


  随着陕西局面的恶化,崇祯帝终于发现陈奇瑜惹下的麻烦大了。下令逮捕陈奇瑜,遣返原籍。然后是大明王朝土崩瓦解。吴三桂引狼入室,满清入主中原。此时的陈奇瑜面对异族入侵、江山易主,已无回天之力,他在老家保德黄河崖壁上凿成洞窟式的钓鱼台,想过一种不问世事、清闲优雅的隐居生活。


  “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蒙批,陈奇瑜蓄发包巾,悖旨违制,拟斩不枉。”清廷以“蓄发不剃”为名将其处死。


州城望族


  州城望族不多,姜氏、陈氏、王氏在明清两朝地位尊崇。而影响较大的首推姜氏一门,三代人文武济美,忠义传家,在当地传为佳话。


  姜氏先祖并非保德本地人,明洪武年间,江南三阳人姜三公以军户来到山西,在三关一线辗转戍边,家随职移,到姜维屏时定居保德,繁衍后人。姜维屏生子姜名武,勤奋读书,后家贫而弃文从武,天启二年(1622年)中武进士,初授大同威远卫守备,后升任大水峪(今北京怀柔)游击将军。姜名武形体魁伟,面目疏朗,臂力、骑射过人,智勇兼备,因筑城有功,授宣府西城参将。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兵击开封,两攻不克,到第二年春天,增兵至百万,形成围困之势,朝廷震惊,急忙抽调良将解围。左良玉与杨嗣昌先后驰援开封,名武也率兵进驻朱仙镇。


  就在即将交战之际,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派人对名武说:“宁夏主帅缺失,只要你愿意出5000两银子,总兵职位就授予你。”名武听后大怒,申斥赶走来人。此时朱仙镇已聚兵17万,一场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但最有实力的左良玉依旧瞻前顾后,心持两端。一日晚间,营内突然传来大声叫骂,全营惊乱,皆疑李自成军突袭,顷刻间逃命自相践踏,左良玉的部将掳掠军营马匹、器械,全营溃散不战而败。混乱中唯有名武的部队不受惊扰,坚守不动。


  等到天明李自成军乘乱进攻,名武毫无惧色,率众力战,格杀数百人,身受十余创伤,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被俘。此战中,名武手下兵士无一人投降,更无一人逃跑。


  名武被俘后,大骂敌人,被乱刀砍死。后朝廷加赠为光禄大夫右都督,衣冠安葬在现在的冯家川乡沙坪村,州人祀为忠臣。


  名武一生,为人忠勇正直,因战功步步升迁,绝无谄媚取巧之事;在朝廷腐败到5000两银子就可以买到总兵时,名武断然拒绝,不为名利所动。名武死后,其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被追捧为道教的戊戌太岁,塑身立庙,供人敬仰凭吊,人称戊戌太岁姜武大将军。


  名武的儿子宗吕,字琅屿,博学多才,性格刚毅、谈吐有度、做事干练,乡人称赞说他年必有大的作为。


  崇祯十五年春,父战死河南。时年22岁的宗吕千里迢迢,只身前往寻找父亲遗骸。宗吕在白骨累累、荒无人烟的中原地区辗转寻找,并不惧怕。开封前线的督帅杨文岳感到非常惊奇,就挽留他接替父职,为国分忧。他以母亲老迈、诸弟年幼而推辞不就。其间,向崇祯皇帝两上血书,慷慨陈情,请求恤典。


  宗吕兄弟众多,家中吃饭的人就有数十个,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但他还经常周济穷人,只要别人有所求,必有帮助。清顺治己亥年高中进士,后授潍县知县。未到任,因病去世。去世后,留有债务数千金。时大文豪桐城方苞听闻宗吕事迹,专作《琅屿公传》以示纪念。


  宗吕的儿子姜橚,聪明睿智,读书以明白道理为要义,不爱死记硬背。康熙乙丑(1685年)中进士。壬申(1692年)授湖广麻城知县。上任后,加强地方治安,修补城墙,提倡教育,鼓励经商,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后升户科给事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监督六部工作。作谏官时,所提意见均能击中时弊,多为康熙皇帝采纳。己卯(1699年)主持江南乡试,取中的都是真才实学的士子,当年就升任鸿胪寺少卿。庚辰(1700年)督学浙江,一改华而不实文风,禁止地方官吏凌侮读书人,优先选拔录用正直士人。癸未(1703年)升佥都御史,再转副都御史。甲申(1704年)任工部右侍郎兼管刑部右侍郎事。其间,稽查钱弊,不徇私情,实心勤政,遇事不苟,不久升吏部左侍郎。


  13年内,其由县令升任少宰,速度之快,时人皆诧异。可惜身患风湿病,虽蒙康熙曾派御医医治,终不见效,卒于任所,任少宰仅6天。逝后,康熙叹息不已,惜大才不尽其用。谕赐祭葬,颁赏御笔“廉静”匾额一块,对联一副:“表里常交正,动静自弗违”。


  有科举制度以来,从今忻州市域内各县的史籍记载看,鲜有一门祖、父、孙三辈人连续得中进士者;道教传播几千年,鲜有人被尊为值年太岁的;在历代官员升迁的速度上,鲜有人13年从县令升至少宰(左侍郎)。姜姓家族独有此殊荣。


州城大事


  历史上在这个小小的古城里发生过三次较有影响的大事件。


  李自成部将唐通据守保德


  唐通,陕西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人)。原为明朝宣化总兵,镇守居庸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三投降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三月二十日,随李自成攻取明都北京。四月初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不得不退出北京。


  四月下旬,唐通带领一支人马,退据保德城内。


  八月初六,多尔衮写信,招降唐通。


  八月下旬,唐通与李自成决裂,并与驻守在府谷县的李过发生战斗,趁机夺取了周边一些县城。


  十月十一日,唐通向驻宁武的阿济格投降,清廷封他为定西侯,任保德总兵,仍驻保德,负责造船事宜。


  顺治二年(1645年),因进剿农民起义军高一功、黄张飞离开保德。


  唐通据守保德一年有余,因军纪严明,对保德危害不大。


  唐通原为陈奇瑜旧部,二人私交很好,曾为陈奇瑜做了三件事:


  一是府谷县有个农民起义军小头目叫郝安才,将陈奇瑜裹胁到府谷让做军师,陈奇瑜拒绝但无法脱身,唐通派人将其解救出来。


  二是李自成下令,将陈奇瑜押赴咸阳,意欲杀害。军士押解已经走了30里,唐通派人追回来,使其免于一死。


  三是陈奇瑜在城内修建宅院,唐通专门派人监工,并亲自书写了门匾。


  保德绿营守备牛化麟反清


  牛化麟,陕西西宁卫(今青海西宁市)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任保德绿营守备。


  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瓖起兵反清,带动影响秦晋两省,附近的偏关、河曲、保德、府谷等11州县纷纷响应,希望恢复汉室山河。保德州守备牛化麟响应姜瓖,被封为副左卫。牛化麟率军驰援大同时,不料路遇官军,为官军所败,引残兵200余人回州,知州徐效奇并不知道牛已反清,毫无防备,还派人将牛部迎入城中。


  牛一入城,便面露狰狞,立即捕杀知州徐效奇,还杀了徐的两个儿子,并控制城内关口要道,据城坚守。同时,府谷守将高有才也宣布反清,保德、府谷两城隔河相望,成互为掎角之势。


  十月,朝廷派吴三桂、刑部侍郎李率泰、固山额真墨勒根侍卫李国翰三人带兵征讨,牛化麟督军据城抵抗,吴三桂数次攻城,难以奏效,炮毁城墙80余丈。吴三桂攻城不得便开始长期围困。第二年春,吴三桂派本州人吕朝京入城劝降,牛化麟拒绝不从,将吕杀害。


  到五月,清军围困已达7个月,城内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已有饿死人的现象,而牛化麟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在这种形势下,城内一些大户、知名人士暗中策划推翻牛化麟。一日傍晚时分,义门都人崔耀、宣化坊人杨振林等18人,在州衙附近趁牛不备,斧起刀落,砍下牛化麟的首级,迅速夺取城门,开门投降。


  吴三桂入城后,将不能攻下城池的一腔怨气尽情发泄,大开杀戒,将接受姜瓖官职的217人,全部捕杀。


  牛化麟据城造反一年半时间,滥杀无辜,拆毁多处古建,危害性极大。


康熙西征途经保德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决定第三次亲征噶尔丹。率军从北京出发,途经大同、朔州、宁武、岢岚、河曲到达保德州,然后渡河西征。


  二十八日康熙大军到保德州。知州唐文德率全州绅士生员、白叟老者,迎銮驾于郭家滩五里铺。当日,车驾由东门入城,行宫设于本州生员陈士宣家中。在陈家,康熙召见了随行的山西巡抚倭伦。


  二十九日,康熙在黄河岸登上御龙船,在铁匠铺同皇长子胤禔临河捕鱼,随获金色鲤鱼二尾。知州唐文德,为讨好皇帝又进活的石花鲤鱼,又请进戏班,深得皇帝喜欢,康熙不但收下了活鱼,而且命令每年供奉。


  三月初一黎明时分,康熙命兵部尚书开音布同鸿胪寺卿代自己祭黄河之神。上午九点许,康熙率大军启行。临行时,康熙赐保德生员陈士宣黄金十两,赐知州唐文德御书一幅。皇帝车驾由南门出,到康家滩渡口,合州数千官民送至河滨。


  兴亡盛衰一水间。奔腾不息的黄河曾见证过保德古城的繁华辉煌,也听到过它山河破碎时的沉重叹息。如今,依稀的城郭在茫茫尘世间沉默着,成了可供保德人凭吊的历史记忆,也以一种无言的姿态昭告着世人: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图片:袁建波

文字:王文君   陈秉荣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