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古晋阳八景

古晋阳八景

发布日期:2019-09-02 18:08 文章来源:


        “曾梦想执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太原旧时的八个景观,也称“古晋阳八景”,美好风光,远眺、近望,足以圆一场念念不忘的天涯梦。


▍汾河晚渡 


1.jpg

2.jpg


汾河晚渡

 张颐(明)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

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

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

楼红萧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 


        太原汾河公园北起胜利桥上游,南至南内环桥下游,分布在太原市的迎泽、尖草坪、万柏林几大区,是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而形成的滨水公园,总长超过18公里。一期启动区绿化总面积为130万平方米,水面170万平方米,共栽植183种2.4万株乔灌木,82万平方米草坪,1万余株(丛)露地宿根花卉,形成了两岸宽百米、长6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


        2014年启动三期工程,将向南延伸到规划十二号线以南,向北延伸到中北大学老龙头景区。2010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东路

        类型:城市公园河流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烈石寒泉 

  

4.jpg

5.jpg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编纂的《阳曲县志》中曾记载,“烈石寒泉:烈石山下有泉,大小侧正不一,汇而为潭,方广数丈,清澈异常。”曾经烈石寒泉水量极大,汾河因得烈石寒泉,势始汹涌。泉水从数十丈高石壁的烈石山下涌出,气势雄伟,淙淙有声。泉口蓄水为潭,清澈见底,冬天温,夏天凉,到了三伏天泉水竟然冰凉彻骨,所以得名“寒泉”。


        “寒泉”下方有一石雕龙头,口吐泉水,各处的山石隙中也流出股股清泉,景色壮观,令人神往。有石匾,镌刻着篆体“灵泉”二字,据说是宋徽宗赵佶的御书。还有一副对联,上联石刻为:山光悦鸟性;下联为:潭影空人心。


        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地址:太原市中北大学旁窦大夫祠景区内

        门票:

        交通:乘 15路/835路/835路支线 ,在中北大学站下车。



双塔凌霄 


7.jpg  8.jpg


        永祚寺的双塔被誉为“晋阳奇观”,太原地标之一。历代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八景之一,寺院的本名"永祚寺"却鲜为人知,直至被"双塔寺"所取代。


        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建筑,二塔犹就像如一双孪生姊妹。凌霄双塔,还有一个别称——文笔双峰,曾使历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墨客骚人为之赞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为其颂咏;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维桢曾为其吟诗;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傅山先生曾为其作画;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杨成武将军曾为其挥毫。


        数百年来,文人墨客、绝色佳人都把“凌霄双塔”当作一个绝创于世的艺术珍品或文物珍品给予高度评价。但考其究竟,一个是创建于先的“文峰塔”,一个则是继建于后的“舍利塔”,不但非同时建造,而且属性也不相同。所谓“文峰塔”,是“起自堪与家言”的风水塔,即封建社会地方仕绅为补辅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形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地教义或佛门没有丝毫的关联。而“舍利塔”则是佛门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因此,永祚寺“凌霄汉塔”虽近在咫尺,本质却相去甚远。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永祚寺郝庄幼儿园旁

        门票:30元

        交通:乘 55路/812路/820路820路支,到双塔寺站点。


巽水烟波  

 

10.jpg

11.jpg


        《易说卦》中的“巽”,八卦之一,代表风巽为木,为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巽”是八卦东南方向。


        太原的儿童公园,始建于明清时期,园内的文瀛湖,就是晋阳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文瀛湖在太原城东南,故称巽水,这里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观湖赏景、聚会殇咏。史料记载,600多年前,太原城地势东高西低,文瀛湖就是雨水淤积后的产物,当时被人称为海子堰。文瀛湖成形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流动的自然湖,因湖面常有八卦风烟笼罩而得名。多少年来,人们并没有对其进行过人工补水,然而即便是大旱之年,人们也从未感觉湖面有明显下降,这成了文瀛湖的一大奇观。


        文瀛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宋太宗将晋阳城焚毁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三交都部署潘美在汾河东岸唐明镇的基础上修建一座新城,即太原城,海子边是当时护城河的一部分。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扩建太原城,修筑晋王宫。海子边被纳入城中,成为东南半城。


        因此地原有晋文公祠,后被毁。人们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文嬴,遂称海子边为文嬴湖,后人加了三点水为“瀛”字。“文瀛”二字又有文运昌盛之意,习称文瀛湖。


        海子边南面是贡院,来赶考的士子多要在此游览。文瀛湖之所以让古代的读书人如此青睐,当然不仅仅因为“巽水烟波”这样的美景,据说还因为其特有的“八卦风烟”之气象清晨,旭日从东山头上将永祚寺的双塔倒映入文瀛湖的碧波中,就像巨笔蘸在墨砚里,所以便有了“宝笔宝墨铸绝文,山西自古状元多”一说。


        园内的状元桥把碧波荡漾的文瀛湖一切为二,北面的湖水呈细长状,古称“北海子”,南面的呈圆形,称“圆海子”。风在湖面吹出褶子,涟漪一层层开出花来,拱桥的影子倒映在湖面上,阳光折射,星星点点,波光粼粼,像极了明媚少女。


        文瀛湖的景观随气候节令变化而变化,风、雨、晦、明,各有不同,春、夏、秋、冬,季季有景。


        地址:太原市柳巷

        门票:

        交通:乘 10、25、51/101/808路,在柳南站下车。



崛围红叶 


15.jpg

16.jpg

        

        傅山先生《崛围红叶》一画的题词:“崛围,管涔之枝也。其峦屈而成围。阴多松,阳多柏,一兰松柏之中。林中历落丛灌者,黄栌也。深秋霜下,然如醉,是有红叶之题矣”。  


        崛围山风景区位于太原市区西北24公里处,山势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竞放,秋来红叶满山。"崛围红叶"是太原著名风景之一。山顶建有多福寺,寺中有一座七级舍利塔,寺内藏有寺观壁画跟傅山先生的墨迹。崛围山风景区气候气人,景区景点各具特色,进出交通便利,附近小摊、名吃均具山西特点与风味,是游人观光、消遣的好去处


        崛围红叶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也是全国十大红叶景区之一。红叶植物名黄栌,是一种野生灌木,其叶子在九月以后会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最后变成深红。叶落之前,尽显其美丽妖娆之颜色。傅山先生一生钟情红叶,曾邀请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严而梅来此赏红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区市区西北汾河呼延村西

        门票:

       开放时间:夏季(08:00-17:30)、冬季(09:00-17:00)

        交通:乘12路支线/326路,车距较长,半小时左右。在呼延村站下车,即是山脚下。


土堂神柏 

 

 17.jpg

18.jpg


        净因寺位于太原市土堂村,是当年傅山先生隐居崛围山时的一处住地。古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清二代重修。据明嘉靖二十年《重修土堂阁楼记》中记载,汉代此处土山崩塌,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达30多米,其形似佛像,当地人传为山崩现佛,有佛教净土因缘,便在此建寺,就这样,当地人也把净因寺叫做大佛寺。寺内大佛高达9.46米,坐姿端庄,神态安详,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土质大佛。


        净因寺分前后二进,前院有天王殿和东配殿,中部有卡墙与垂花门相隔,后院有罗汉殿、地藏殿等。寺址西侧有明嘉靖年间依山崖而筑之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供一佛二菩萨。


        净因寺里的"土堂怪柏"也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不知当年傅山先生钟爱之古堂怪柏是否在此,那土堂怪柏又怪在哪里?是因树形很怪,还是其他?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但是此地一个民间传说很有意思,说当年净因寺周围之柏树长得非常茂盛,但究竟有多少棵,谁都数不清。一位统领过千军万马的将军来到这里,试图把这些柏树数清楚,他数了整整一天一夜,并且将数过的柏树贴上小纸条做为标记。但是第二天他来到这里,发现所有柏树都贴上了纸条,数量也就数不清楚了。


        地址:太原市北郊尖草坪区土堂村

      门票:

        交通:乘 326路 ,车距较长,1小时左右。在土堂村站下车。



天门积雪 

19.jpg

20.jpg


        

        高山雪色,人们赞为美景。太原"天门积雪"与其它雪山相比,独具特色,是佼佼者。 

 

        天门关矗立太原北陲,是太原府通往晋西北的咽喉要道,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东关口村北一华里许。天门关作为防卫关隘,其使用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叶,晋卿赵氏正是因为据有晋阳,才与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形成晋国“六卿专政”的局面,最终形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定势。“战国七雄”的赵国,仍辖晋阳地区。天门关所处的位置,恰是一道天然屏障,是赵国扼控西北的重要防线。


        天门关与凌井口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势险要,沟谷曲深,史称“乾烛谷”。谷的东侧崖间,旧有栈道一条,俗呼“羊肠坂”,又名“杨广道”,是隋炀帝杨广做晋王时所筑。《永乐大典•山川》记载:“杨广道在县天门关东北崖,隋文帝子晋王开此道路”。当年,杨广由此栈道北出巡游所经之“天栈”“好汉坡”等栈道险段,至今仍寻觅可见。传统戏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望丹阙而非远,挥玉鞭而且去,暮出凌井驿,夜闯乾烛谷,与母佘太君相会于天门关内的向阳店。山崖如削,谷径幽深,正是这条峡谷,使得天门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也就有了“天门积雪”的独特风光。


        每逢天降大雪,天门关千峰雪飘,万壑冰封。雪,改变了森林的面貌,巍峨的群山好像起伏的波涛;雪,为山川织出了雅洁的图案,早就一幅动人的瑞雪图;雪,白了大山的衣襟,万物舒适地躺在她的怀里,尽情地享受着一场无瑕的洗礼。傅山先生几度游览“天门积雪”,绘有一幅《天门积雪》图,画如美景。他在题词里写道:“天门,是府入西州路也。一峡三十里,高深寒凓,故多积雪……亦地气然耶。”天门积雪”尽在词中。


        远眺山中的积雪,它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更加衬映着大山的峻拔、巍峨。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叶,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有的松树被大雪压弯了头,形成雪凇奇景。寒风呼呼吹来,树叶上、树枝上,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静静地观赏着,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仿佛置身于山川,与白雪融为一体。“剑有隐而气冲七星,珠虽潜而光照万壑。”


        雪晴时,在阳光、山风、低温的共同作用下,厚厚的积雪慢慢开始融化,形成水膜。一股寒冷的山风吹来,寒气彻骨,那水还没来得及流动,便凝成了冰层,裹住了树木、野草,裹住了巉岩、怪石……整座雪山渐渐变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冰晶世界,又像经历了万年时光的琥珀。诗曰:“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狂风卷絮回,惊猿攀玉折。何意山中人,误报山花发。”美哉,“天门积雪”!


        地址:太原市阳曲县西北 

        门票:无 

        交通:自驾从太原市柴西公路往北直达,康西公路起点往北2公里处。



蒙山晓月 


22.jpg

23.jpg


        《太原县志》记载:"蒙山晓月: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     


        蒙山大佛(释伽牟尼佛)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景区,始凿于北齐时期(551年),距今已有1457年的历史(共用了24年的时间完成)。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曾携皇后武则天到此礼佛,并于两年后做成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为大佛赐披袈裟。这座被专家和学者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巨型摩崖佛像,不仅高于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弥陀佛),而且比四川乐山大佛(弥勒佛)还要早162年。


        蒙山大佛坐高40米,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大佛两耳齐肩,双目微睁,背依群山,盘腿而坐,其中新添的佛头高12米、直径8米,重约140余吨。蒙山大佛佛头式样是参考当地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北齐佛头造像式样确定的,此前,由于风化、开裂严重,再加上岩石裂隙造成的空洞太多,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锚固灌浆方式,对佛体本身进行了加固,共灌浆450余吨。


         “蒙山晓月”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据说蒙山的月亮来得比其他地方早,落得比其他地方晚,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朗朗乾坤,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残星几点,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


     地址: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

        门票:34元

        开放时间:冬季(08:00-17:30)、夏季(08:00-18:00)

        交通:自驾或乘804路、856路、308路到晋祠后包小车。


(华雅楠综合自网络)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