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海、赏松涛、穿行挂壁公路,“山巅六绝”何其壮观;漫步于长街古巷,感受古镇市井的烟火气;重温红色历史,领略太行山雄奇峻美的峡谷风光……6月15日至17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第三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大型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分别走进晋城市陵川县王莽岭风景区、泽州县大阳古镇和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与太行山水亲密接触,多角度展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
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
王莽岭景区地处太行山南端主峰部位,最高海拔1700余米,有着“自古太行天上脊”的风采。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太行至尊”“清凉胜境”“世外桃源”的美誉。
采访团一行沿山而上来到极顶观景台,欣赏“层层山色远、处处云海飘”的奇特景观。
锡崖沟村830口人整整苦战30个春秋,用钢钎、铁锤等工具在王莽岭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明明暗暗高差达600米、7.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创造了人间奇迹,成为罕见的人文景观,堪称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采访团一行在感叹声中,沿锡崖沟挂壁公路一路穿行,来到了“太行水镇”锡崖沟。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宣传专员原媛介绍,围绕“探美太行”和“峡谷康养”两大主题,度假区充分挖掘锡崖沟精神、峡谷生态文化、中药康养文化、晋东南民俗等资源,打造了卧龙场、周家铺、榆树沟、锡崖沟四大片区、十大重点产品,形成了挂壁奇迹博览、徒步者俱乐部、太行药谷、太行原乡非遗等度假产品体系,建成了锡崖沟精神展厅、晋城非遗文化体验馆、乡村书屋和地质博物馆,推出了“梦回两汉云锦太行”“太行晋味年”等社火表演和冬季民俗体验系列活动,开发了连翘、党参等特色旅游商品。
王莽岭景区品牌运营部活动策划组负责人夏青丽介绍,为打造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体,景区回租了村民的120套安置房,并对房屋进行统一装修和管理运营,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端康养民宿群。如今,锡崖沟花美时酒店功能完备,正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南太行民俗风物体验地、山水休闲康养度假地。
内蒙古日报社正北方网主任杨佳曾数次来到山西,他直言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我之前来过王莽岭,看到了大自然的造物神奇。这次来到锡崖沟,更多地感受到了人们精神的力量。以后我会带着家人、朋友从内蒙古自驾来这里多住几天,体验一下这里的环境。”
大阳古镇最是人间烟火气
走进被誉为“九州针都”“三晋一镇”的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采访团一行在长街古巷、人声鼎沸中,与这座“活着的古镇”进行了亲密接触。
作为山西现存最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阳古镇是全国252个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古建保有量最大的古镇,拥有34万平方米元明清古建筑,官家大宅、寺观楼阁、富商大院比肩连栋。这里年平均气温为7摄氏度至12摄氏度,“清凉”是它的自然优势,旅游舒适期长达7个月。
采访团一行了解到,为了不让古镇遗迹被遗忘在历史的身后、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掩于深巷,景区对古镇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活化利用,通过实施古镇内的景观保护,各级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宅院活化、重点地段景观设计提升,展现大阳古镇的多元文化特征。
大阳古镇景区市场中心副总经理张小强说,大阳古镇开设众多“大院”与特色民宿,就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这里旅居式康养。
与张小强对大阳古镇的自信相应和,“不虚此行”是采访团一行的一致感受。大家或是在围炉煮茶的体验中讨论着在未来将大阳古镇纳入私人行程,或是走上街头与原住民一起遛弯消夏。“在大阳古镇参观了阳阿清居和状元福第,让我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及山西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验到文化与康养结合的特色旅程。”群众新闻网记者李知愚说。
值得一提的是,入夏以来,《阳阿之夜》大型演出也进入旺季,不仅带动了景区及当地居民的消费活力,更作为一张文化旅游名片广受瞩目。
黄崖洞打造“红绿融合”新标杆
位于中太行山腹地的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诞生于此,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景区内,黄崖洞(物资仓库)、兵工厂旧址群、烈士陵园、雕堡群等遗址遗迹遍布,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
在黄崖洞,红色资源丰富,绿色资源也毫不逊色——这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林荫如盖、叠瀑成群,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
“坐着绿皮火车穿越大山,实在是太独特的体验了!”采访团一行坐在“黄崖洞号”绿皮火车中穿山而过,沿路的美景,引得大家纷纷感叹。
“这是我第一次来黄崖洞,这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都给了我很大震撼,让我觉得更独特的是这里的气候环境,大山里独一份的清凉,让这里成了避暑的好地方。”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助理李相东很中意这里“不用开空调的夏天”。
集太行壮美风光、嶂石岩地质奇观、红色军工文化、抗战史迹遗址于一体,如今的黄崖洞,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高标准打造“红绿融合”新标杆,努力走出“以红带绿、红绿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文字:田 璐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