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行走太行,触摸华夏之脊(上)

行走太行,触摸华夏之脊(上)

发布日期:2022-11-16 08:00 3521人浏览 文章来源:生活文摘报


    太行山像一部开创世纪的伟大史诗,这条纵贯华北的“S”形山脉,从幽燕之地直抵黄河之滨,将京、冀、晋、豫四省市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砥柱天下、具有图腾意义的“华夏之脊”。太行山和黄河一样,在千年岁月中,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意象,一个承载着浩荡中华魂的母题,为无数炎黄子孙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养分!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文博游学之旅”系列文章的第五条线路“游历太行山水”。让我们一起触摸 “华夏之脊”,游走于它的奇峰峡谷之中,感受它不惧困难勇于进取的人文情怀。


    25亿年前,太行山脉还是一片汪洋。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活动,它在地下慢慢地积淀、抬升,终于在6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隆起。随后历经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大自然一遍遍打磨着太行山脉,用崖壁、峡谷、裂缝、横沟,尽情塑造它的雄浑壮美。而山西境内的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等景观犹如太行山脉上的耀眼明珠,悬崖峭壁的鬼斧神工和河湾瀑布的瑰丽柔美,在这里得到完美统一。


太行山大峡谷:雄险奇丽天公造


        亿万年间无数次的山水相逢,造就了太行山脉数不胜数的峡谷风光。地处晋豫两省交界,位于长治市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就是这种峡谷风光的典型代表。太行山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以五指峡、王莽峡、龙泉峡三大峡谷为主线,串联了400多处景观,其中主要景点有八泉峡、红豆峡、青龙峡、黑龙潭和紫团山等。


        在众多景观中,地处太行山大峡谷中段的国家AAAAA级景区八泉峡是一个精华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峡”“世界级的极品旅游资源”。八泉峡原名八道水峡谷,后来景区工作人员在峡谷中又发现两处泉群,都是八个泉眼,因此改名为八泉峡。在八泉峡不但能感受到北方山川峡谷的雄奇壮美,也独具一份南方景致的秀丽温婉。漫步其中,你会时而折服于北方山水的雄伟刚健、气势逼人,时而又被南方山水的文雅柔润、缥缈轻逸包围。


3.jpg

观光梯——天空之城


        八泉峡景区全长13公里,有泉源300余处,飞瀑30余条;有门楼景观、峡谷景观、索道景观和步道景观四大游览区域,主要景点36处。整个景点呈现了立体游览的特色:游客们可以游览高峡平湖、幽谷听泉、悬流滴翠、壶穴洞天、滴谷九莲、八泉洪纷、玉皇云顶、生肖拜天等自然风光,体会“地上看、水中游”,也可以乘坐各种设施实现“天上观、云中行”。遥想白居易当年苦于太行山山路难行,曾在诗中感叹“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如今,我们不但可以站在高208米的“天空之城”多层透明观光眺台上俯瞰峡谷美景,也可以乘坐中国第一条单线循环脱挂式拐弯客运索道——八泉峡索道,拥有“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的绝美体验。


1.jpg

红豆峡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谁说相思红豆只生长于四季如春的南方。慷慨的大自然,不但造就了大峡谷独特的地质地貌,还让峡谷里成片生长着“植物活化石”红豆杉。也正因为此,位于太行山大峡谷中段腹地的红豆峡也有“中国情峡”的美誉。红豆峡就像一座天然植物园,峡谷内古树遍布。游客行至此处,可以攀崖赏红豆。红豆峡内直壁断崖,岩层多以寒武纪和奥陶纪为主,裸露于河床断崖上的三叶虫、甲胄鱼化石让人与史前时代不期而遇,不禁想探究化石中隐藏的时光密码。峡谷中建于隋代和明代的滴谷寺、九连寺,遗址尚存,壁画、石刻、碑碣等文化遗产颇丰。


        如果说八泉峡让人沉醉于自然美景,那么红豆峡则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喟叹人类历史不过是亿万年中的沧海一粟。


        走出红豆峡,还可以接着游览“盘踞黑龙”的黑龙潭;气候温润宜人,林木浓荫蔽日的青龙峡。这些峡谷风光各有特色,可谓山水醉游人,无处不销魂。


        避暑圣地紫团山是太行山大峡谷风景线的最后一个景区,紫团山又名翠微山、抱犊山。因山腰有一洞口喷出团团紫气,所以宋代改名为紫团山。紫团山呈东西走向,有紫团洞、白云寺、慈云院、福水泉等景观。整个山峰苍松翠柏,山峦起伏。古人写诗赞美它道:“秀出群峰外,团团紫气重。崖牵青薛荔,岫前碧芙蓉。”因为环境清幽隐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著名术士鲍玄、葛洪与此处隐居修炼。紫团山腰的紫团洞,深不可测,洞内有洞,洞洞上下环绕,左右相连,仿如一座迷宫。洞内高宽各异、曲折幽深,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或如玉柱、宫灯;或如佛女、道仙;或如虎豹、游龙,鬼斧神工,美不胜收。


王莽岭:无限风光在云顶


        根据地理分布,人们习惯把太行山脉分为三段,位于河北省境内的部分称北太行,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部分,称南太行,位于山西省境内的部分,称西太行。北太行和西太行都属于相对缺水的地域,唯独南太行拥有充足丰沛的水资源,也因此多了几分灵气和秀美。难怪《中国国家地理》曾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南太行。但是有一个南太行的地标性景点,却属于山西省,那就是南太行的最高峰——王莽岭。王莽岭位于晋城市陵川县东南部,它的地貌奇特,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太行至尊”之美誉。


4.jpg

王莽岭雾凇冰挂


        王莽岭之所以得名,流传最广的还是“王莽赶刘秀”的典故。据说当年刘秀起兵征讨篡汉的王莽,兵败后逃往太行山。王莽一路狂追,将刘秀撵上一道深涧边缘,穷途末路的刘秀拼死纵身一跃,竟跳过深涧。绝处逢生的刘秀后来成了汉光武帝,王莽岭景区里也留下一处名曰“刘秀跳”的景点。刘秀之所以跑到险峻异常的王莽岭,是因为听说王莽的龙脉在此,他意欲前往毁之。如今的“龙脉龛”景点里还能看到一处被损坏的形似帝王躯体的岩石,据说当年就是刘秀将其损毁。王莽岭虽地处中原,但在其一地就可拥有多重观景体验。你可以登上极顶欣赏不逊色于黄山的云海雾岚,也可以惊叹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峰怪石。不用登临泰山,一样可以感受“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的日出美景。冬季前往,还能欣赏到雾凇冰挂和云顶佛光。多国地质专家组于1986年考察王莽岭后,惊叹于王莽岭是地质学上的“四世同堂”,集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及新生代地层于一体,堪称“世界地质博物馆”。


5.jpg

红岩大峡谷


        位于景区内锡崖沟村的红岩大峡谷就是大自然的旷世杰作。红岩大峡谷是由地核运动形成,站在那90度的万仞绝壁上,只见远处群山绵延辽阔,目之所及的红色岩壁竟如刀劈斧砍一般。“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登上王莽岭的最高峰,太行雄姿尽收眼底。相信你绝对不虚此行!


锡崖沟挂壁公路:战天斗地显豪情


       《列子·汤问》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太行山脉。耄耋之年的愚公举全家之力移山,列子称赞的是其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奉道家“无为”的列子,最终也只不过搬出天帝,靠非人力手段才解决了搬山难题。而世代居住在王莽岭景区南端1000多米深谷中的两百多户锡崖沟村民,为了打破绝壁天险,结束与世隔绝的生活,历时三十年,穷三代人之力,靠着双手,用锤子、钢钎一点点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7.5公里的生路,堪称当代愚公。


        锡崖沟村民的祖先都是为了逃避战乱灾荒才定居于此的,他们在沟底繁衍子孙、放牧耕种,过着与原始人一般无二的生活。“摔死狐、跌死猴、神仙到此也发愁”,因为交通闭塞,村里患急病的病人往往抬到半路就咽了气;村里九成的村民一辈子没有出过山,村外的姑娘也不愿嫁进来。


6.jpg

锡崖沟挂壁公路


        1962年,陵川县政府为锡崖沟拨款3000元用于修路,从此村里人踏上了修路的漫漫征程。走过无数弯路,经历了一次次失败。1990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在一次放炮作业中,老支书董怀跃和村民宋双保倒在血泊中。锡崖沟村民舍生忘死,只为走出大山!1991年6月10日,锡崖沟挂壁公路正式贯通。锡崖沟人用血肉之躯在太行山上凿出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伟大奇迹”。锡崖沟挂壁公路于2011年9月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


7.jpg

挂壁公路内部


         今天,当游客开车在挂壁公路上穿行时,看着这条人工凿出的天路,谁能不折服于这种战天斗地的锡崖沟精神?为了施工方便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每隔十余米就要在崖壁边凿出一侧窗洞。从远处望去,这一排排石壁侧窗勾勒出隧洞走向,就像在悬崖上写了一个“之”字。


       锡崖沟挂壁公路沿途风景优美,有祥龙出谷、一线天、母子守关等景点。游客还可以开车进入锡崖沟沟底,住进村民的家中,好好感受一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住民的生活。


        面对太行山,一代枭雄曹操曾赋诗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然而现代人眼中的太行山已经是另一幅面貌了。


        行走在太行山中,游历其中的青山秀水,如同在和大山对话。我们终将读懂它,体会它的千万年岁月!


文字:曹予晗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