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一本大书,它的每一页都异彩纷呈。而位于大同市天镇县的李二口明长城,随山体走势雄浑蜿蜒,烽堠相望,在沧桑中尽显奇特俊美,极具代表性。尤其境内1632米的倒T形“错长城”,凭山借势,雄奇俊伟,在全国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
天镇县逯家湾镇李二口村地处阴山支脉南麓,明长城脚下,距离天镇县城12公里,是典型的长城脚下的古村落。景区北临二郎山和桦门古堡,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饮马留诗。在村口竖立的一块黄色巨石上书红色字体“李二口村”,巨石阴面有石刻文字,标题为“唐王赐名李二口”,介绍了李二口村原名杏儿沟,因唐王李世民曾在此经历的生死际遇而更名。
李二口村位于狼卧山南脚下,东傍河沟,南贴长城,依北山坡走势而建房。我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顺坡而上,一路上见村景、民俗在方寸天地里显现别样风味。青砖灰瓦的房舍,依山势、顺坡势铺陈,古韵悠然,错落有致。不远处一池浅波以路点缀,小溪潺潺、小亭春风,没有想象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却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观。
路两侧仿古商铺有序相邻。村后山腰,庭院层叠,回廊环绕,花格菱窗,人景相谐的山水田园景致,营造出一种怀古读诗的文雅气象。长城环抱的李二口村,已然远离了传统的田园色彩,羼入了诸多现代物质的光华。远远望去,黛色的长城、雄辉的山脉、精致的村庄,构成一幅艳丽的水彩画,小村子就挂在画轴底部。
按着“错长城”的指示牌,我们缓步前行,远远看去,李二口长城如从天而降悬挂在山体上,令人叹为观止。据介绍,这段“挂”在山体上的长城,修筑于明嘉靖年间。但李二口实际上是二道长城交汇的地方,两道长城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倒“T”字型。有关“错长城”,民间广为流传着翁万达怒斩修城官、明守将醉修错长城等传说。而据宣传栏中介绍,这实际上是嘉靖年间,明长城往哪里修的一个决策问题的反映。嘉靖二十五年(1546),宣大总督翁万达住持修筑大同镇边墙,当工程进展到李二口时,发现原设计思路不切实际,翁万达力主改线,将天镇大梁山以北的西洋河川全部纳入长城以内,进一步提升大同镇与宣府镇结合部的防御水平。经上报朝廷批准后,长城由李二口改线,从西北方向绕到新平堡、西阳河。改线后,此地战事明显减少,达到了“稳边固守”之目的。
我们走到错长城前才发现,土长城远远看起来矮小单薄,可到了眼前却显得十分高大。李二口长城依山势起伏,因山脉蜿蜒,经历500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的战火硝烟,已经残破斑驳,比较完好的部分,即张仲口到李二口,再往山上爬的这一段,是现存的较完整的土筑长城,宽5~8米,高6~10米,城墙上还有垛口根基遗迹。这一段长城爬山而上,运土艰难,却修筑得坚实壮观,可谓守边将士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精神写照,更是一种真正的大地艺术。
“千山直欲倚天阍,烟封鸟道云难度”,岁月将一段风干的历史留在了天镇。李二口绵延不断的明长城、烽火台和崇山峻岭间的古长城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活了数百年的生命。畅游在这些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雄关隘口,不仅可以深深体悟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可以鸟瞰大同文旅融合的发展画卷。如今的李二口村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沟峪小山村,变成一个吃农家饭、住山野店、游“错长城”、玩古游戏、读天镇史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大景区了。(宋元林)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