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关始建于公元前369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长城,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还要早一百多年。直至明清时期,这里依旧被视作“京西四大名关”之一,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同为“京畿藩屏”。
固关,又名旧关。现今所见到的长城基本是明代修缮后的长城遗址,战国时期的遗迹多已损毁。明正统年间(1436— 1449),关城初修于阳泉平定旧关村,命名“故关“ 。百年后的嘉靖年间,因蒙古虏寇屡犯,故关“险要不足”,嘉靖皇帝下诏西迁10里移关设城,正定直隶巡抚征用八县民工两千多人修筑,改“故关”为“固关”,取“固若金汤”之意,并连接两侧旧有长城,遂成如今规模。
固关长城北连娘子关,南到白灰村,延绵20余公里,共有娘子关、固关、旧关三处关隘,在旧时的晋冀之间构成了一条严密的军事防线。其城墙高六七米、宽三四米,沿城墙修筑有烽火台、弹药楼,气势恢宏。有东西两门,西门楼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是主要的防御目标。城门上建重檐歇山顶关楼一座,城额上石刻有"固关”二字。嘉靖御封皇四叔庄懿王朱真滰亲自镇守固关城。为保边关永固,庄懿王特地请了圣旨:此处守关将士可带亲眷家属,生下男孩即到关城衙口报丁充军,吃皇粮军饷,世守边关。为纪念庄懿王的恩德,守关将士在固关瓮城的关楼内,塑了庄懿王的雕像, 尊为“定边神祖“,永受崇敬。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修,并在此建关设城,城内建有三座衙门,中为大衙门,由三品武官参将驻守;二衙门设在后街,由掌管勤务的把总负责;另外还有一处“小衙门”,设在关口,负责征收关税。城南原有大校场,内有演武亭、点将台、箭台等,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祠、观音洞、龙王庙等各路神仙的居所。2000多年来,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战国名将王翦兵灭赵国就是从郡上发兵,马过固关;秦始皇病亡沙丘,尸归咸阳也途经此地;汉代韩信在绵河之畔背水一战在此安营扎寨;郭子仪、李光弼率军自此出关平定“安史之乱”;宋代韩愈奉使出故关宣抚镇州兵变;李自成发兵北京,固关受阻改道宁武;康熙皇帝西巡路经此地,还赋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 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骢。
城内的新关村村民就是当年的守边将士之后,村内有265户、700多口人。20世纪九十年代,村里人不忍看长城废弃,决定修复长城发展旅游。全村老少齐上阵,送回移作他用的长城砖,上山釆石,肩扛背挑,箪食瓢饮,终于恢复了长城原有的风貌。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