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下、汾水之滨,“一河两岸、沿河环湖”映衬着孝义这座城市的灵动与魅力,最大的过境河——汾河,又让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越发丰厚。孝河国家湿地公园、金龙山文化旅游景区、临黄塔等景点为这座城市打造了一条蕴含特色文化的旅游路线。如今,生态休闲旅游正拓展着孝义生命的宽度,孝义也逐步开启了“美颜”模式。
水系发达 河流众多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背倚吕梁山脉,衔吕梁之雄峰;面俯晋中盆地,吞汾河之浩水,是古老文明和现代繁华的聚汇之地。
孝义市境内的地表水多为河水,河谷水系发达,但多为季节性河道,都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有史料记载:“胜水一名孝河,源出狐岐山之麓,流经县西十五里至县东南入于汾。土京水一名西阳水,源出县西南一十五里,土京水合胜水入汾河。”这是孝义水系发达、河流众多的有力佐证。
孝义市境内的主要河道由过境河和境内河组成,过境河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虢义河,境内河有孝河、兑镇河、下堡河、柱濮河等。汾河是孝义市最大的过境河,流经孝义市与介休市交界处。孝河为境内主要河流,由发源于西部山地的下堡河、兑镇河、柱濮河等支流汇流而成,由西向东基本横穿全境,在芦南村东南汇入文峪河。
随着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孝义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当地政府把汾河生态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脱贫攻坚相结合,促进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汾河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湿地公园 国内少有
文峪河是汾河的重要支流,而孝河是文峪河最大的支流。
孝河,古名胜水,又名孝水,该河由下堡河(亦称北川)与兑镇河合流而成,下经张家庄水库东向南行,在五楼庄上游汇入文峪河。据《水经注》记载,孝河从北魏时即为文峪河支流,到了宋朝初期,汾河夺文峪河中下游河道,两河迁徙无常,文峪河则在文水境或汾阳境转入汾河口,其下游孝河则沿旧道直入汾河,达800多年之久。直到清乾隆三十二年,汾河东徙,文峪河恢复其旧道入孝义境后再入汾河,孝河再次成为文峪河支流。
孝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孝义市西南部,东起张家庄水库大坝,西至白壁关大桥,南至景观南路及沿河岸景观小路,北至时代大道。孝河湿地属黄土高原典型的次生湿地,是国内少有的集区域水利、城市湿地、生态文化、民俗景点于一体的主题湿地公园。
“一曲溪流一曲烟,处处湖泊处处景。”用来形容孝河湿地的水最为恰当不过。水是湿地的灵魂,园内65%以上的面积是湖泊、池塘、河港、湖漾和沼泽等水域,夹杂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池塘,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孝河湿地在天鹅湖、芦苇池、菖蒲池、睡莲池、鱼跃塘设置了水系生态修复区和湿地生态观赏区,并设有多处观鸟台,为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孝河湿地自古就是郊野隐逸之地,被文人雅士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尉公池、状元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六壁斜阳”等是孝义古十四景之一。这里的古窑洞与古村落被文人墨客、摄影爱好者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它们的沧桑变迁,体现了孝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拾阶而上 登顶金龙
距离孝义市7公里左右的金龙山文化旅游景区,与孝河国家湿地公园、晋商古驿道、胜溪湖森林公园、临黄塔等景点形成一条蕴含特色文化的旅游路线。
金龙山原名青云十八甲(阶),是孝义一带负有盛名的宗教圣地之一。景区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景点包括崇孝寺、观音大佛、观音堂、文昌阁、敬德祠、青云十八阶、金龙殿、金龙泉等,是中国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当地孝亲文化的结合地。
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观音大佛,塑像高26.06米,寓意孝义市周定王十三年置瓜衍县以来至2012年,有2606年历史;莲花宝座高13.85米,寓意孝义市于唐贞观元年因邑人郑兴 “割股奉母”孝行闻于朝,唐太宗李世民敕改名为孝义,至2012年已有1385年历史。
想要到达山顶的金龙殿,先要爬上青云十八阶。青云十八阶由18个巨型台阶构成,全部采用草白玉浮雕,顶底落差有49米。十八阶台阶每一级都雕刻有中华九鼎、清朝文武官员官服补子浮雕,寓意步步登高、青云直上、一言九鼎。
登上青云十八阶,歇歇脚,欣赏一下山顶的风光,再进金龙殿也不迟。金龙殿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曾重修。关于金龙殿的来历,当地人口口相传,虢国灭亡,神断香火,金龙庙一夜之间被一场大风刮到了金龙山。
金龙殿旁还有一口金龙泉。2012年,当年有关部门在其原址进行了重修扩建,在泉眼处放置了一座龙头石雕,清冽甘甜的泉水从龙口流出,终年不断。
古刹遗存 舍利流光
孝义市有中阳楼、三皇庙、慈胜寺、天齐庙四处珍稀古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临黄塔、寂照寺、小垣西庙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带领游客到慈胜寺、临黄塔等地欣赏一下古刹的魅力。
慈胜寺位于孝义市高阳镇苏家庄村,又称法性禅院(金·泰和七年敕赐)。该寺具有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创建百年来,主体建筑依然稳固。正殿内供有明代彩塑释迦牟尼全身像,墙上绘有清代彩塑壁画,在供奉佛像的龛壁上保留着明代彩塑的原样装饰纹样,以缠枝忍冬花浮雕为底,并间盘龙,祥凤环绕其中。此外,殿顶还有明代琉璃吻兽,体现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正殿内部为拱型无梁砖筑,上半部为球形穹隆,也是用砖券拱成的,无梁、无栋、无枋,是无梁殿。
外型为硬山顶型,两者衔接得天衣无缝,这在各寺院的建筑中也是少见的,体现了古代建筑设计构想方面的精巧,在建筑、艺术、金石碑刻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临黄塔,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塔,也叫阿育王塔,坐落于孝义市大孝堡乡大孝堡村东。该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三年,之后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塔为清代重建遗存。临黄塔高18米,为八级实体楼阁式砖塔。宝塔地宫中存放有佛骨舍利,“舍利流光”的壮观景象为世人所惊叹。存放舍利的金棺,外层是银椁,大小如一颗大豆一般。经考证,古代舍利塔的舍利装藏一般多用特别的函、钵、瓶,质地以石、铜、琉璃为主。而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寺塔则以多组合的金银质棺椁宝函为主,条件简陋的则用陶罐、瓷瓶等贮藏。由此可见,临黄塔曾是知名度高、有影响的宝刹。
临黄塔既有中国楼阁式塔的佛塔形式,又继承了印度佛塔的实心风格,实属二者合璧之佳作,是目前孝义市保存时代最早的古建筑之一。(田璐)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