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观大同火山群

观大同火山群

发布日期:2019-12-23 15:50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1.jpg


  由北京乘列车,沿京包铁路西行,逐渐攀高,行至聚乐堡车站便到达了最高点,列车一过聚乐堡站就迅速下坡,直奔大同盆地。这时您注意看,将会发现在铁路南侧不远处相对平坦的一片土地上,散布着大小不等、高低不齐的一个个锥形石山。如果您乘直升飞机从高空向下俯视,这群小小的石山,就像散布在大地上的零星棋子。由人造卫星上拍摄的照片看得十分清楚,这一组石山连成一圈,就是著名的大同火山群。而它得天独厚的特点是不同于一般火山的“一枝独秀”“一口独喷”,而是“一群齐射”,就像围成圆形的燃气灶喷火嘴,这在火山中是非常罕见的。


  大同火山群位于大同城东南30公里的黄土高原上,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它包括30多个轮廓鲜明的火山锥,较大的有黑山、金山、狼窝山等。黑山火山锥直径约千米,山高125米;金山高度不到百米;狼窝山喷火口直径达500米,深度达50米。较小的山根直径只有66米,高度仅20米。在这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遍布着一些小丘似的胎火山与寄生火山,更可见大同火山群古地质状况的特殊性。


  大同火山锥的外观成马蹄形,马蹄的最低点是火山口,口径大多有30多米,在火山的东北和东南方向,成大半圆的山脊一般有二三十米宽,1000多米长,相对高度大多在50至100米之间,环绕山根一周约有3至5公里,山的外坡陡而内坡缓,半山腰偶尔突起几块大岩石,石上布满极美丽的紫红色花纹,是当年烈焰升腾、强劲喷发留下的痕迹。火山周围至今还可找到火山弹,小如豆粒,大似拳头,形状各异。其中一种呈水滴状的,上尖下圆,玲珑光洁,这是熔岩在高空降落过程中遇冷凝固而成的,是典型的火山弹,其结构紧密,比重较大,长度约20公分,据说中间有形成宝石的可能性。


  黑山火山锥内部含有焦炭似的黑中透蓝的火山碴,大小在0.5至30公分之间,成蜂窝状,比较轻,有的在水中可以浮起,故称浮石,是一种优质的建筑轻骨料,早被人们开发利用,发往北京等地。大同火山所有熔岩产物都是由橄榄玄武岩浆直接结晶而成。在大同城里上下华严寺之间的平台上,曾有一尊露天佛像,就是用玄武岩雕镂而成,经历几百年风雨侵蚀,仍黑里透亮,完好无损。


  大同火山群是如何形成的呢?1956年前苏联岩石专家B·N·列别金斯基来大同考察,回去写了一本名为《大同火山群》的专著,他分析大同火山喷发的原因是由于地壳刚性地段的最新构造运动,这种运动近期还表现得十分强烈,由此他认为大同火山群可能属于休眠火山,他参照中国《水经注》的记载,大胆假定,大同火山最后一次活动的时代是在有史时期,“在公元五世纪仍有活动”。他这一假说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当时的大同县城新址建在火山边上不是太玄乎了吗?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也不得不停了下来。其实,大同火山最早是在1929年由我国杨钟健教授首先发现的,从大同火山群区域内发掘出来的肖家窑头汉墓群,西汉时期代郡平邑县故址以及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可以证明,这些遗址文物均没有被火山岩覆盖,连火山喷发物质沉降的地层痕迹在许家窑人生活时期也没有发现过,可见大同的火山远在旧石器时代,一直没有活动过。


  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0万年,大同火山群的活动时代离现在大约在14万8千年至34万年。人们一般把史前活动的火山称作死火山,所以大同火山群属于死火山。我们推翻了列别金斯基的论断,当时的大同县新城可以在这里安家,年发电量200万瓦的大同二电厂也早已在这附近兴建,强大的电子流正夜以继日地输往京津唐电网。


  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大同火山群中,曾有一座明代建筑昊天寺,坐落在昊天寺火山锥上,古色古香,气势雄浑,但在历史沿革中被拆毁了。就在昊天寺火山锥南坡上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500米的范围内,从数米厚的黄土状堆积物下挖掘出许多仰韶和龙山时期的陶瓷碎片和当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石斧及饰品、石磺等,还有许多西周和东周时代的文化遗迹。


  离昊天寺约千米之地,有一深坑,坑壁有断层外露,有一层几米厚的熔岩夹在厚厚的黄土之中,下层黄土是火山喷发前的地质层,接近熔岩的已烧焦变色,上层则是积年累月的黄土覆盖层,真是一个极好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大同火山群不愧是一处理想的科普旅游宝地。(柳林)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