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古村落——李二口村。
在晋北大地的苍茫山峦间,大同天镇县李二口村如同一颗镶嵌在古长城脚下的明珠,赭色的土长城蜿蜒如龙,与万亩杏林、青砖灰瓦的仿明清民居交相辉映。如今的李二口村,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地”。清晨的薄雾中,远处的长城被朝阳镀上一层金边,炊烟与花香交织,诉说着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故事。
李二口的灵魂,在于那道被历史烙下独特印记的“错长城”。不同于北京八达岭长城的砖石雄姿,这里的土长城以倒“T”字形盘踞山脊,因明代改线而造就了罕见的“南北双线”奇观。粗糙的墙体上,风沙侵蚀的沟壑里藏着金戈铁马的岁月回响。游客经常会被这斑驳的墙垣震撼到,感叹这里的每一抔土都在诉说着历史,比教科书更震撼人心。
传统种植业曾是这里惟一的生计。“村民在坡地上种植耐旱的谷子、黍子,亩产不足300斤。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古村落日渐萧条。”李二口村村委会主任雷占财向记者讲述着李二口的过去,产业短板明显、农业基础薄弱、人居环境脏乱、民生事业凋敝、空心化问题突出……
文化觉醒带来发展转机。自2018年起,天镇县委、县政府抢抓“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机遇,将李二口村定位为长城文化地标,组建专家团队,系统梳理边塞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三大脉络,先后邀请中国长城学会、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国长城研究院的多位专家教授,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对李二口“长城板块”文旅产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并通过易地搬迁、生态修复、文化挖掘,推动古村落从“空心化”向“网红打卡地”转型。
如今,村内仿明清民居林立,万亩杏林与古长城交相辉映,形成“山水共生、林田互动”的田园综合体,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走进李二口村,绿树环绕,流水潺潺,古色古韵的农家房屋错落有致……每年四月,李二口便坠入一场粉白色的“梦境”。万亩杏林一夜怒放,山风掠过,花瓣如雪纷扬,映衬着“青砖灰瓦、窑洞炊烟”的古村落和雄奇沧桑的古长城,让人仿佛走进一幅美丽的画卷。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来这里看景、听风、打卡,感受山与水带来的惬意,顺便品尝乡野美食。
时近晌午,村中的李二犒军宴农家乐门前车辆停得满满当当,从厨房里飘出的阵阵农家饭菜香味诱人,服务员杨仙桃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让她的干劲十足。农家乐老板闫红军告诉记者,农家乐自开业以来就十分火爆,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都得排队。“我们现在有6个雅间、2个大厅,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每天最多接待游客140多人,有许多都是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过来旅游的。”闫红军说。
年轻人的回归更为李二口村增添了活力。枣树小院、麻将小院、烧烤小院……一个个主题特色小院,成为“95后”姑娘李倩回乡创业的成果展示。多年前在北京工作的李倩,瞅准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机遇,果断辞职,在李二口村租下几处农家院,办起了民宿,为游客提供古装租赁、摄影摄像、餐饮住宿等服务。多元业态让古村落焕发新潮。
“我希望打造一个烟火气和人情味兼具的乡村民宿,目前已经打造了5个主题式民宿小院,休息日和节假日的入住率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带孩子来的特别多。”李倩告诉记者,她还通过线上直播宣传家乡,让更多人了解李二口,了解古长城,吸引更多游客来看长城、游山水,也能够带动村民们富起来。
文化记忆亦在展馆中绵延。在大同长城博物馆内,讲解员路海静的讲解引人入胜;红色记忆馆里,闫秀峰的革命家书与王振翼的入党誓词,让游客触摸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依托边塞文化、红色基因,李二口村先后建成天镇县历史文化陈列馆、红色文化记忆馆、书画艺术传习馆、“石头记”大观园四个文化类展馆。2023年6月,大同长城博物馆在这里建成开放,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文字:苑 捷
图片:戎禹仁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