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口堡村农家乐
龙泉小院精品民宿
品尝杏酒
SOKO夯筑美术馆
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地处晋蒙边界,距离阳高县城8-10公里。该村因守护阳和口而得名,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和屯兵之所,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村内长城遗址雄伟壮观,素有“山断边”和“小八达岭”之称。
近年来,随着长城1号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守口堡村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实现了“田园变花园、山区变景区、资源变资金”的转变,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
农文旅融出致富经
四月的春风轻抚过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千亩杏林次第绽放,如云似雪的花海间游人如织。4月9日清晨,记者刚踏入村口,便被一阵浓郁的胡麻油香气引入村民钱雄的农家小院。院内,高粱杆篾子上整齐排列着包好豆馅、菜馅的黄糕,正待下锅油炸。“这几天客房都订满了,得提前做好准备。”钱雄边忙活边说道。 十二年前,钱雄是村里第一个拿起相机吃“旅游饭”的农民。如今,他的农家乐、民宿和杏林园,已成为守口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守口堡的春天是从镜头里走出来的。最初,钱雄只是为摄影爱好者提供简单的食宿和充电服务。敏锐的他很快发现,镜头不仅能记录美景,更能带火生意——游客需要吃饭住宿,更需要有人指点最佳拍摄角度。于是,老钱琢磨出了一套“四季无闲”的生意经: 春:杏花节期间,小院里能摆出五六张桌子,农家乐日流水最高达8000元;夏:20多亩采摘园里,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杏子;秋:带领游客用镜头记录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冬:雪落长城的壮美景色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在民宿经营上,老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将住宿价格定在“交朋友”的50元一晚,多年不涨价。这份质朴换来了张家口摄影团队一年三次、每次五六十人的稳定客源。农家乐的食材讲究应季而食:散养的鸡鹅、现摘的蔬菜、现蒸的莜面窝窝,连炸油糕都坚持使用本地胡麻油。“食材新鲜,回头客才多。”这是老钱常挂在嘴边的话。旺季时,他会特意从县城请来厨师,但坚持保留“家的味道”。
民宿“创收”新生活
同村的“房嫂”胡菊芬也是乡村旅游的受益者。清晨,她早早来到“龙泉小院”民宿,推开每间客房的窗户,让带着杏花香的春风穿堂而过。“去年杏花节游客特别多,今年得提前准备。”她边整理房间边说。近年来,阳高县投入5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守口堡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民宿、修建村史馆、完善游客服务中心。2023年10月建成的“龙泉小院”民宿,次年4月开业即迎来“开门红”。“过去不少农院因村民外出务工而闲置,如今这些‘沉睡资源’被成功‘唤醒’。”龙泉镇组织委员姚月林介绍。镇政府主导下,村委会统一租赁闲置院落打造了两处标准化民宿,通过专业企业运营管理,形成“政府投资、企业运营、集体增收、村民获利”的良性循环。目前,村里16间民宿月均接待游客超千人,不仅为村集体创收,更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守口堡村没有错过数字经济的东风。运营企业通过短视频平台大力宣传杏花节、特色民宿和农家美食,线上流量为这个小山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村民们的土特产也搭上电商快车,销路越来越广。 一年一度的杏花节临近,守口堡村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果酒开发荣获金奖
沿着长城1号旅游公路驱车两小时,当山峦间蜿蜒的古长城映入眼帘时,一座炊烟袅袅的古老村落静静矗立在山坡上——这里就是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的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 徒步进村,一座蓝色屋顶的现代化钢结构厂房格外醒目,与村中古朴的老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王金香的酒庄,她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龙泉镇干部姚月林向记者介绍。这座正在扩建的厂房二期工程,正搅动着整个村庄的发展热情。七年前,怀揣建设家乡的初心,王金香将酒庄落户于此。依托阳高县地理标志产品“京杏”,她创立了山西巳林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守口堡”商标,开发出清冽爽口的特色杏酒。“守口堡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绝佳的酿酒原料。”王金香自豪地说。她的杏酒不仅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更在2024-2025年FIWA法国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大放异彩:375毫升经典款杏酒斩获银奖,750毫升尊享款更夺得金奖。酒庄的创新远不止于此。通过特殊发酵工艺,12度的杏酒保留了杏果的丰富营养;而运用改良蒸馏技术制作的53度杏白兰地,更是拿下了全国唯一的杏白兰地发明专利。 目前,酒庄年产能达300吨,每年收购村民杏果25吨以上,解决百余个就业岗位。作为大同市市级龙头企业,公司正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二期工程完工后,我们将开发更多特色果酒。”谈及未来,王金香眼中闪烁着光芒。除了传统葡萄酒,槟果、西红柿、玫瑰等原料都将成为新品研发方向。同时,代加工玉露梨酒、西梅酒等业务也将展开。更宏大的蓝图正在绘制:融入长城文化打造特色产品体系,引进专业团队发展餐饮接待服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这座蓝色厂房承载的,不仅是杏果的蜕变,更是一个村庄的产业振兴梦。
用艺术点亮塞上乡村
春雨过后的守口堡村焕发新生。杏林深处,花苞初绽,一条蜿蜒的水泥路串联起小桥流水与古朴村舍的如画景致。4月9日,当大同日报社“美丽乡村行”采访小分队漫步乡间,一座名为“SOKO夯筑”的乡村美术馆赫然矗立山坡,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这是大同市首屈一指的乡村美术馆,更是守口长城艺术小镇的核心引擎。”龙泉镇干部姚月林介绍道。这座占地12亩的美术馆由著名设计师赵曜操刀,其灵感源自守口堡的“口”字造型,钢架结构与半玻璃幕墙的巧妙结合,营造出通透简约的艺术空间。美术馆不仅承担着展览、美育功能,更致力于乡村文创开发。姚月林称其为“塞北小村连通世界的文化窗口”。透过落地窗向外眺望,艺术家刘若望创作的《狼烟烽火》雕塑群震撼呈现——107匹“狼”与孤独“战士”对峙山野,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屏息。站在美术馆观景台,一幅浑然天成的边塞画卷徐徐展开:近处杏花烂漫,远处长城蜿蜒,夯土城墙与广袤原野构成最质朴的背景。“这里实现了艺术装置与自然景观的完美对话。”姚月林赞叹道。馆内,守口堡四季风光的摄影作品静静诉说乡村变迁。来自河北、内蒙古的摄影爱好者驻足欣赏2024年杏花节佳作,不时发出赞叹:“艺术与生活在此交融,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塞北风情。” 随着每年四月阳高守口堡杏花节的举办,美术馆已成为文艺爱好者采风创作的聚集地。“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互动,既提升美术馆影响力,也搭建起艺术家与乡村对话的桥梁。”姚月林表示,这里正朝着“中国领先乡村美育馆”的目标迈进,致力打造大同文旅新地标。对于向往艺术与历史的旅人而言,SOKO夯筑美术馆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在长城脚下,感受当代艺术与古老文明的碰撞,见证一个塞北村庄的文化觉醒。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悄然改写着守口堡的乡村振兴故事。
文字:孙 露
图片:戎禹仁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