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人文的关系始终深厚绵延。说起大同山水,人们首先会想到北岳恒山与桑干河,并多有撰文描述。其实,就在大同盆地的东北方,也存在一条贯穿古今的河流,它的故事见于上古奇书《山海经》,更与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关联。每一处波光闪炼,都讲述着与众不同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天镇的南洋河。
1
雁门山水
初冬时节探访南洋河,所遇所见北方风情浓郁。清冽纯净的河水远望呈深蓝色,或许是倒映蓝天的缘故,或许是丽日照射下折射出的色彩,显得安宁静谧。河两岸田野里,收割后的庄稼余茎尚留,给大地披上一层金色。远处,山体连绵起伏,青褐相间,更有一份沉稳的气质。
探寻南洋河,从阳高县的守口堡开始。《天镇县志》记载,南洋河的源头有二,北源黑水河发源自内蒙古盘阳山,南源白登河源于丰稔山,二流相汇后始称南洋河。而黑水河入同处就在守口堡。
守口堡,夹于两山之间,为明代大同长城上重要的军堡,明隆庆年间曾设马市,喧嚣一时。清代设有税关,管控晋蒙贸易商旅,今天在守口堡村内外还留存着军堡与马市的遗迹。
河从村东流过,盛夏时丰沛的降水积于山林间,以至秋冬时仍能释放出持续的碧波潺潺。很久以前,这条河被称为雁门水,最早见于《山海经》,“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关于雁门水的位置,《水经注》考证与雁门山有关,雁门山的位置在代北高柳。代即代郡,高柳即今天的阳高县城东李官屯,古代学人据此推断黑水河、南洋河为雁门水,并记在《明史·地理志》中:“天成卫北有南洋河,古雁门水也。”
站在南洋河边北望雁门山(今名云门山),古书中所描写的景色尽在眼前,“重峦垒献,霞举云高,连山隐隐。”山下,一道黄褐色的土墙东西向蜿蜒,那是著名的明大同镇长城,筑于明嘉靖年间,它与雁门山一道,很长时间成为三晋北边的重要屏障。
2
代地胡马
南洋河在天镇境内先从西向东北流,经县城后转向北,沿着福禄山北麓过永嘉堡后进入河北省怀安县,全长约91千米,流域面积2600平方千米。除夏季丰水期,多数时间南洋河是安静平和的,弯转盘曲间,多见良田牧场,一路走来,不时遇见放牧牛羊者,安静的河与安静的牛羊,共同奏响一曲塞上牧歌,不时在耳畔低吟。
天镇与放牧有关的历史可追溯2000年前,那时这里称代,为古代国的一部分。相传古代国为北狄部族所建,也有学者考证它是商朝方国。古代国的疆域所占为今河北张家口与山西大同各一部分。赵襄子北扩兼并代国后,赵国在晋北郡邑,天镇归属代郡,境内有延陵邑,从此与“代”的关系绵延了上千年。
代地诸多特产中,“胡马”最为出名。游牧基因的传承使代地之人善牧马,牧马选水在丰草美地广之处,南洋河流经地域成为天然牧场,供牧马之需。
在南洋河北面有两处地名,一为东马坊,一为西马坊,上年纪的村民说这里曾是明代天成、镇虏两卫牧马所在。他们不知,早在汉代天镇已是边郡马政管理的核心区。汉武帝登基后修文治武,面对匈奴扰边的举动积极备战、谋划远征,战马无疑是远征必备重要战略物资。可以想象,彼时的南洋河两岸定是战马嘶鸣,金鼓阵阵。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南洋河的代地之马参与了那场著名的漠北之战。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以马数万匹作为保障。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后,北进2000里,在漠北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率兵发动进攻,大败匈奴军,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0余人。左贤王领亲信逃走,霍去病挥军追击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后得胜凯旋,史称“封狼居胥”。
狼居胥山距南洋河所在的代郡距离千里,战马的耐力与将士的坚韧合力书写下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只是这段往事如静静的南洋河一样,相当长时间被人无意忽略,无意淡忘。
3
叁合陂潭
从三十里铺循南洋河向县城方向前行,路边可见土壤泛出白色,这是典型的盐碱地表现。盐碱地的形成与地形和水量有关,地形低凹,水量充裕,使土壤中的盐碱含量增加。南洋河流经天镇县西南时,刚好“满足”上述条件。
现代地质考察推断,1600多年前,在今天盐碱可见的范围,南洋河以“大湖”的姿态出现,因接近汉代的叁合县,故名“叁合陂潭”。《水经注》中记载:“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余里,方一十五里。”面积覆盖今天的三十里铺、南河堡两乡与县城西部。
资料显示,西汉延续秦郡县制,于代郡设县,天镇境内有延陵、叁合两县。延陵在今天新平堡镇;叁合一说位于阳高,一说在天镇于八里村。于八里村外确有古城遗迹,东南西北城墙痕迹明显,曾出土过汉代风格的陶制品。于八里村不远,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沙梁坡汉墓,根据汉代建城规制推断,于八里即汉代叁合县的可能性极大。
叁合城至北魏仍用,更名“和堆”。有人说“和堆”是鲜卑语“叁合”的音译。不知何时,叁合改为参合,遂引起一桩关于北魏开国之战发生地的论争。
大战借“参合陂”冠名。公元395年,魏王拓跋珪与后燕发生冲突。5月,后燕国主慕容垂派太子率兵8万进攻北魏。7月,拓跋珪带大军后撤至黄河以西备战,与后燕军隔河对峙,并出兵捕获后燕使者,令其散布燕主去世的假消息,扰乱军心。10月25日夜燕军撤兵,拓跋珪趁黄河结冰带队追击,至参合陂发起突袭,数万燕军被歼。
学界对参合陂发生地有3个认定。一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附近,二为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黄旗海一带,三在大同阳高县与天镇县之间。持第三种意见学者最主要的考证依据即“叁合陂潭”,他们与古书地名拓印,竟能逐一对应,这为天镇和南洋河的历史人文增添壮阔神秘的一篇。
4
永嘉古堡
从县城北转向后,南洋河平缓流淌,两侧皆山,形成廊道地貌。明代,为了控制廊道的险要关卡,同时也为了界定宣府与大同两镇防区守备责任,在南洋河流出山西境的地方建起一处军堡,起名永嘉。
据说永嘉堡所在的地方唐时已有驻军,辽代设驿,承接着草原到西京大同的人员物资转运。明代成化年间有营伍驻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始筑军堡,万历十九年(1591)砖包,“城周二里五分,高三丈六尺。”
永嘉堡保存相对完整,除南墙被南洋河水冲毁外,其余堡墙均高大伫立,厚实的墙体包砖已无,露出层层夯筑的黄土肌理。堡内保存一道明显的夯土墙,贯穿东西,那是成化年后增筑的凭证。明代大同军堡多有增筑者,如助马、得胜等。每一次面积扩大都代表着军堡的重要性有所提升,意味着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南洋河在永嘉堡东边不远处进入河北省怀安县境,那边有一军堡李信屯。明代,两堡归属不同,永嘉堡归大同镇,李信屯归宣府镇,两堡并立对接南洋河防务,让天镇一河与大明屏藩、社稷安危相系,士马扎营护卫南洋河,为清冽的河水融入天地正气、碧血丹心。
图片说明
① 南洋河畔古烽燧
② 南洋河村落民居
③ 永嘉堡外观
④ 冬日南洋河
图片:温鹏毅
文字:温鹏毅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