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索 > 长城寻碑记

长城寻碑记

发布日期:2024-10-28 17:39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明大同镇长城遗存的西线,至今仍保存着一处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宝。它们立于深山幽谷中,一南一北两块界碑,展示着明长城大同镇分路管理的历史存在。研究表明,如此两路界碑并立的情况在全国十分罕见,实属难得的长城文化景观。


  来一次寻碑之旅,同时感受长城的奇观美景。


旅游路


  随着长城旅游公路的开通,关于长城界碑探寻的文章与视频常见诸各类媒体,坐标定位于大同市向西的右玉县杨千河乡。提起右玉县,今归属朔州市,在600多年前大明王朝于北边设九边重镇时,它隶属大同镇管辖,史书常以“右玉林卫”记之,以右卫和玉林卫双卫并治,负责大同西部的守备。


  寻碑之旅从右玉县城向西,经虎山线,进入长城旅游公路。与大同所修不一样,朔州市的长城旅游公路多未与边墙并行,大概受地形所限。出县城不远,先来到苍头河湿地公园,这是一片静谧而生机勃勃的绿洲。清澈的河水两边是高低起伏的各类湿地植物,有的瘦削高挑,有的低密茂盛,共同形成绿色的画廊,在蓝天背景下,表达着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过铁山堡,旅游公路进入山区。平整的柏油路面时上时下,在山间盘旋。这是一大片连绵起伏的群山,山恋层层叠叠,在阳光的照映下,远望如汪洋波澜。旅游公路随山形游转,忽高忽低,低者直冲沟底,两侧山荫遮日,高者昂扬向天,视线中只见山脊与蓝天,不由令人有心悸之感。


  目的地是杨千河乡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交界处的十三边村。临近处有路牌指示,一边指向神池县,一边指向十三边村,岔路口还有一废弃的石砌窑洞,算是一个不错的标识物。


十三边


  十三边村以十三边命名,为何以数字为这段长城起名,说法有三。一来自传说。据说十三边外有圣山,当年修筑者计划将圣山包在长城内,但头天修完,第二天清早发现圣山又跳到长城之外,如此反复修筑十三次未能如愿,于是把这段长城叫做十三边。此传说与马头山长城的故事相似。二来自野史。相传十三边所在地形险要异常,主持修筑的官员工匠为了规划最佳路线,先后设计十三次施工方案,最终将固若金汤的边墙立于群山之巅。三来自近年相关研究,认为十三之数与当地长城墩台排序有关,类似者如天镇新平的头墩、八墩、十六墩,新荣的元墩,等等。


  十三边村已搬迁,只留下荒废的十余孔石窑,不过石窑不远,竟然有一户农家乐在经营中,年轻的业主在林地里养鸡牧羊,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乡土美食。


  来之前以为十三边地处深山,必定人迹罕至。抵达后才发现人气颇高,有当地人登山猎奇的,有外来客徒步观景的,有爱好者拍照写生的,以至村外的乡间土路常见车轮卷过的尘土。


  据考,十三边长城起筑于明洪武年间,初以墩台边堡连缀防线。成化年间形成连贯墙体,嘉靖年间增高增厚,至万历年间成为今天错落起伏的模样。现存墙体高在5米左右,宽约3米,顺山脊而立。近年来实测发现,十三边南北长城为复线,呈8字形走向,南端起于云石堡的碓臼沟,北端止于桦林山磨扇凹。十三边村正在8字的中心。由十三边向北,长城分两路,西路称黑土崖长城,东路经四十二村、三十八村,到达三十二村,人称这段为三十二边长城,被网友形容为“山西最美”之一。补充一句,从十三边到三十二边,有乡间路连通,但小路崎岖不适合自驾者,最好回到旅游公路,往杀虎口方向。


  圣山在十三边村外,孤峰突立,山势险峻,十分显眼。当地老乡说,圣山顶上面有一方平台,其中有神泉一眼,常年有水,旱不涸涝不溢,清澈甘甜,有益人体健康,人称圣水。过去常有长城内外的民众登山祈福,登临者必饮圣水。


沟谷中


  寻找界碑前做过功课,但始终未能精准定位,因此即便知道界碑就在十三边村附近,从寻找到发现仍颇费功夫。


  知晓界碑,来自《明长城考实》。书中记载:“出十三边后不远的一条沟口两侧的山坡之上,南北相对,立有两块石碑。北侧碑高二点一五米,宽零点八七米,厚零点二五米,阴刻楷书‘大同中路分属西界’竖写大字。字为‘字为万历……。’另一块碑据大同镇分路镇守情况可断,其大字应为:‘大同威远路东界’,小字为‘万历三十七年秋吉日立。’这是目前发现万里长城上仅存的两块长城分界碑。”


  这段文字中传递的位置信息包括沟口、山坡,但无准确位置,于是和农家乐里的老乡打听,他大手一挥,指向最高的山脊,还说不太好找。探寻的脚步顺着手指的方向前行,先上山后下沟,直到双腿发软时才收获到惊喜。


  碑立在沟口两侧的山坡上,实地探查会发现,这里说的沟是过去的路,而现在修筑在长城外侧的路,以前是坡岭荒地。若从过去的路,也就是今天沟出发,会比较容易发现界碑。走今天新开的路,反倒绕远且难行。不过岁月流逝间,过去的路已成为幽谷,里面长满植被难觅路径。所以探寻者只能先登山再下沟,一不留神便与界碑擦肩而过。


  发现界碑的那一刻,所有辛苦化作兴奋。两块界碑一南一北,分立在沟的两侧,暗红色的材质与周边的植被近乎相融,远望不易察觉,只有走到近处,才能体会它们威严的气质。两碑高过两米,厚实稳重,石质均为砂岩,应属就地取材。北碑上刻“大同中路分属西界万历二十七年季秋吉日立”,南碑上刻“大同威远路分属东界万历二十七年季秋吉日立”。


  路,是明代中后期大同镇出现的防御管理单位。史料记载:“万历初,(大同镇)更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有又筑三屯、马营、桦门等堡,相继修守,绸缪益备。画地以辖,北东路暨不属路七城,分巡道统之;新平、东路,阳和道统之;北西、中路、威远,大同道统之;西路、井坪,分守道率统之。”这种分路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成为明长城北边军事管理架构的典范。新平路,驻地在今天镇县新平堡。东路,驻地在今天的天镇县城。北东路与北西路,分别在今天的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和助马堡。中路驻于右卫城,威远路驻于威远城,即今右玉县威远堡村。


  对比旧图,北面界碑原倒于草丛中,可能近期有所整饬,它与南碑出现在“路”与“路”的交界处,划分出各自的防御区域。威远路西起威胡堡,东至云石堡,分管边墙23千米,参将驻威远城。大同中路西起铁山堡,东至宁鲁堡,分管边墙71千米,参将驻右卫城。数百年前,一批又一批的铁血将士扎根于此严阵以待,如疾风中的劲草,为长城浸染出忠勇的底色。


文/图:温鹏毅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