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索 > 破虎三堡行记

破虎三堡行记

发布日期:2024-09-03 15:36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长城、墩台和墩院


破虎堡角墩


破虎堡堡门


马堡留影


残虎堡内的民居遗迹


俯瞰破虎堡全貌


  明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镇北台,西至平鲁县与偏关县交界附近的丫角山,一路跨山过岭,逶迤起伏,成为晋北大地之奇观。这条纵横数百千米的墙体间,有关口连通两边,著名者如瓦窑、白羊、镇门、阳和、得胜、助马、宁鲁、杀虎等。口与口之间,多有堡寨填充,形成连贯防护之势。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充实宁鲁口与杀虎口的三座长城军堡。


高山幽谷


  三堡从东向西,依次为破虎堡、马堡、残虎堡。长城公路开通前,到达三堡需从右玉县城向北再转向东,有乡村公路能带访者到达。长城公路的开通,从左云宁鲁堡外的省道翻过大山行驶约30千米即到破虎堡。


  因地处高山幽谷,三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关注,即便是长城爱好者也未过多涉足,其知名度远不如东边的宁鲁堡和西边的杀虎堡。不过,美丽的风景多数存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一路走来,惊喜如连环画面,一幅接着一幅。


  山是明外长城一线未见的高,或许只有阳高天镇交界的云门山可媲美。一夏的雨水,让山上山下披满绿装,有浓有淡,深浅不一。车到最高处,可远望塞外大地,天高云淡,明媚多彩。600多年前,那里多有蒙古部族驻牧,他们赶着牛羊群,搭起毡房蒙古包,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沃饶。


  路在山间盘旋,时而急弯回转,时而平缓笔直。下得山来,路建在一条长长的河谷中。河谷宽约百米,有水流,有草地,草地上不时出现放牧的牛群,黑的、黄的、花的牛专注于脚下的鲜草,松弛感满满。除了偶尔几声鸟鸣,河谷中不闻他声,真实地解释“静谧”一词的含义。来不及过多欣赏塞上牧景,破虎堡到了。


三堡并立


  从远处看,破虎堡外形较为完整。史料记载,破虎堡初名破胡,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二年(1574)砖包增修,“东距宁鲁堡三十里,西至马堡十五里,南至牛心堡三十里,北至边墙一里。”


  破虎的修筑,起因在于增加明代大同镇西部防线的力量,有效减少来自草原部落的入境威胁。一个破字,似乎较好地表达出此堡的动态功能。今天的测量数据显示,破虎堡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平面呈正方形,与史书中“周长二里”的记载相合。


  破虎堡的出现,正值大明北边军情紧急,长城一线时常警情四起。筑堡之人有兵有民,他们用坚韧与执著,为大同镇增加一个重量级的防御据点。


  据点随后向西延伸,也在明嘉靖二十三年,在破虎的西边筑起残虎堡(初名残胡),堡周长“一里六分,高三丈六尺”,建于黄土坡地之上,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70米。两年后,也就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当时负责这一带军事管理的人发现两堡间仍有防御空档,于是增筑一堡,名马堡。“周长一里五分,高三丈五尺”,设操守带兵屯筑。至此,三堡并立的局面形成。


  如今的三堡,破虎保存最好,残虎次之,马堡的轮廓与痕迹已被民居覆盖。破虎堡内原居民多搬迁堡外新居,无意中对古堡起到保护作用。南面,古朴的堡门拱券完整,砖雕装饰虽经风雨侵蚀依旧完好,东西北三面堡墙坚固如初,四角墩台马面仍可看出旧日体量,能窥见初筑时的用心与努力。


护卫极冲


  从破虎堡到马堡到残虎堡的行程基本与河相伴,地图上显示为马营河,属黄河支流。宽阔的河岸今天满目翠绿,当年却是大军纵横的通道。手挽强弓的铁骑搅起漫天尘泥,大明边军则摆开车阵,火器发射发出的巨响震荡着大地。


  当年三堡面对的尽为“极冲之地”。破虎堡,“内平梁、镇静二处俱极冲……东为黑龙山,崇岩沟壑,易于藏伏”,初派操守领兵,后改为守备一员。辖边长十四里,边墩17座,火路墩5座,驻扎兵力700名,马96匹。


  马堡,内山前墩、二道沟、虎头墩、驼山、双沟子等处俱极冲。边外为丰州川,昭君墓,通大松树山、丰州川、威宁海。“设操守一人,军三百六十名,马三十四匹”,负责管理长城边墙“十里四分”,边墩15座,火路墩4座。残虎堡“内东莺圪塔、青杨林儿俱极冲,”辖边墙长十五里三分,边墩24座,火路墩9座,设操守1名,军305名,马38匹。


  三堡之中以破虎兵力最多,后来它成为“老大”,负责管理其他两堡。这使其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以致后期在堡南扩建关厢,用于存放粮草并接纳新来的居民。关厢主体轮廓尚在,只是古时民居已为现代建筑取代。在砖砌城门内壁有一石碑,高距地面两米有余,为《破虎堡修缮功德碑》,落款时间为明万历二十五年,彼时大同镇长城内外烽烟渐息,破虎三堡也转变身份,成为交流交融之地。


禾稼之场


  破虎堡离长城很近,书中所记500米,实际走来感觉只有二三百米。堡北正对的长城墙体上有一骑墙墩,墩内有院基,十分平整,应为古代墩卒生活场所或带队军官办公处。从长城到古堡的田地里,粟黍长势正旺。


  垦植屯田是明代长城边镇士卒一项重要工作,以此来保障军粮供应,屯与守的比例,视防线位置而定,或三分守七分屯,或二分守七分屯,军士们辛苦耕耘不仅实现粮食自给,还为恢复边地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隆庆和议后,蒙古俺答汗保证不再扰边,破虎三堡之地因近水,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史书记载,“款后休养生聚,无复昔日凋残景象”“近开垦,悉为禾稼之场”“田地沃饶,军士安业”。三堡中,长城内外民众交往的影像逐渐增多,他们互通物资,互习语言,互学生计,以至长城之外多见板筑之居、种粮之农,而长城也成为和谐家园中的一道风景,常与炊烟袅袅、夕阳牧歌、风吹麦浪入画,展示出另一种美丽。


  文/图:温鹏毅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