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索 > 落日余晖下的镇河堡

落日余晖下的镇河堡

发布日期:2024-07-08 15:37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遗存的石碾盘


镇河堡墙体


镇河堡东门


倒塌的宅院


古堡外的旷野


  长城沿线的一个个古堡,像是一个个士兵,抑或是一群群士兵,它们坚毅地站立在那里,左右牵着手,前后顾盼着。它们凝视着北方,守卫着南方,与长城一体形成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镇河堡就是其中的一员。


古老大地上的卫士


  堡城在修建时,有些是先有村落,后在村落的基础上修建的,有些则是因战略需要,或是交通需求先建堡城,后有村落的。据考证,在明朝嘉靖之前,镇河堡所在之处是一个小村落,建了堡城后,才慢慢变成大村庄,后来的村民,大部分是军堡中的军兵的后代。


  镇河堡原名沙河,北邻内蒙,背靠大同。明时大同镇城“孤悬极边,与胡虏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始终受到大青山以南蒙古俺答汗的侵扰,边民常惨遭铁蹄蹂躏。当政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用尽全力加强边防建设。


  嘉靖年间,大同城外防御力量较差。为提高大同以北的防御力量,整个嘉靖时期都在修建防御堡垒,分3个阶段修建了军堡59座。嘉靖十八年(1539),在镇城以北修建弘赐、镇边、镇川、镇河、镇鲁等边墙五堡,是修建最早的五堡。至此,大同以北初步形成一条战略屏障,使大同城不再孤悬于外,有力地抵御了入侵之敌。《险隘考·大同总镇图》云:“正统后,虏首淫逞,剽掠不时,东胜失守,遂令邑无完雉,堡尽血淋,边泯褫魄,则惟穷出众虏耳……先筑宏赐堡等内五堡于东,嗣筑镇外五堡于西,即创靖虏、灭胡诸堡以壮声援,又于塞外筑拒墙五堡以厚为蔽肩。”边墙五堡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分割开来,成为了内蒙通向内陆的重要战略要地、交通要道。


  边墙五堡建筑在大同府城西北25多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其中镇河堡为正方形,堡门东开,外设瓮城,“周2里8分,高4丈,厚2丈5尺”。东至镇鲁10公里,北至拒墙20公里,南至云冈20公里,西至破鲁10公里,北对罗村西山,南直雷公山。内驻操守1员,官军358名,马骡7匹头。堡墙下部有9层以上黄砂岩条石砌筑,极为工整,上部为大城砖,然而不同于通常明代城墙砌筑方法的是,间隔5米左右有伸入夯土墙体里的砖垛,且分3层,每层均交错布置,成梅花形,紧固异常。


  边墙五堡的修筑,极大程度地抵御了蒙古俺答汗的侵拢,在保卫大同城镇安全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总督翁万达在《乞录毛伯温疏》中说:“五堡为云中腹背之地,北逼沙漠,南翼镇城,东亘阳和,西连左卫。又曰:三面开耕,一面御敌。”战时用于屯兵作战,遇有战事,他们拿起武器奋勇杀敌;和平时期,堡内军民耕田种地,进行贸易,休养生息。当时五堡区域发生过多次战斗,军民均依托这些紧固的堡城取得了胜利。


夕阳映照下的凄楚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们从东北角进入镇河堡。东北角的大门整体完整,堡门门洞残存,能够看得出门洞为五伏五券,上有垂柱、斗拱皆为砖雕,门楣上的石匾已经风化,字迹全无,仔细端详券门之上的砖雕依然精美。堡北侧尚有两段包砖墙体,一段已经塌落,大漠的黄土灰尘还没有将砌砖的白灰掩埋,足见塌落不久。另一段下部的条石已经被掏走,仅仅两侧的条石支撑着硕大的砖墙,岌岌可危。下部的条石风化严重,千疮百孔,仍然苦苦支撑着上部砖墙。


  走进城堡,可见连接堡门的墙体已经惨不忍睹,如果不是与堡门相连,很难想到那是堡墙。墙脚下有一个造型古朴的矮柱,可能是用来拴马的。曾经牢不可破的古堡已经被岁月切割的支离破碎,外墙的包砖比内墙又少了许多。瓮城城墙也只剩下了与堡门左右相连的两堵,像巨人伸开的双臂,与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城门,迎接前来参观的远近游客。


  进入城堡放眼望去,城堡四面墙体残缺严重,但也大体保留了清晰轮廊,堡的四角均有角台,南北西三面正中皆有巩固防守的马面。西墙马面上可见残落在荒土中的瓦片以及顶部的海墁,说明上部曾有建筑,一尊残损的碑座极力要留存什么。史料上记载“堡墙厚2丈5尺”,但现在大部墙体破损严重,有的已经彻底坍塌,有的墙体已经很薄了,却仍顽强地直立着。它们站立在那里,几百年来任风吹雨打,任铁蹄践踏,只有一个信念:守卫边疆、守卫国土、守卫边民。


  城堡不大,堡内居民更少,村里的房屋,像一群老人似的蜷缩在那里,仅仅占用了不足一半的土地,其余均未耕种也没有建筑,显得城堡更加落寞。


  城墙上的大豁口外,有一条很宽的壕沟展现在眼前,两座崭新的电视信号转播铁塔叠立在高台之上,犹如两个衣着鲜亮的巨人,凝视着古老陈旧的城堡。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融于一体,一个朝气蓬勃,一个老气横秋,似在显示着不可抗拒的文明进程。


  太阳已经落下,古堡在夕阳的映照下闪耀着金色的余晖。我站在越过堡墙洒出的阳光下侧耳倾听,似乎听到古堡在向我诉说着什么。我企图穿越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的激情岁月。


烽烟散去后的沉思


  我们去镇河堡的时候下着大雨,半个时辰后天放晴了,此时的镇河堡仿佛沉睡中的老人。唉,它好像累了,静静地躺在那里,似在回味着昔日的辉煌,抑或咀嚼着几百年来的苦涩,亦或想给后人传递些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意志、一种力量,可能都有吧。


  我漫步于残破的城墙上,默默注视着那已经倒塌或即将倒塌的墙体,陷入深深的沉思。


  现在的镇河堡村,已经挪移到马路的另一边,在新址上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村庄。古堡里的老村子,的确有点老旧沧桑,但人们到镇河堡,不是去看新村,而是将视野瞄向那古堡,去看那残垣断壁,去抚摸那有些年月的城门。


  我遗憾这些古堡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也没有纠结于此。由于各种原因,旧的东西总会消失一部分,坍塌一部分,保存下来的总会是少数,正因为是少数才显得弥足珍贵。不过我总是希望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尽量多的保存下来一些,比如这些古堡,它们曾经那么的辉煌,发挥过那么重要的作用,消失了实在有些可惜。


  作为后人,我们更应该从这些古迹中继承些什么,并将这些东西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传承”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后人,紧紧抓住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不遗余力地宣传、教育、引导。即使我们这样做了,或者说做得很到位,能够继承下来的也是很少很少。


  时过境迁,古堡的作用早已隐退,但它被世人惦记着,以另一种方式,高调跃上人们关注的舞台。拜谒这里的人们是去探究历史典故?是去探索一种精神?还是去探寻一种古老的新奇?各取所需吧!不管怎么说,近些年,许多旅游者的足迹是留在这些城堡中、印刻在古迹上的,我亦是其中的一员。


  文/图:李海亮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