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却满载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盂县并不陌生。因工作原因,我以前到过这里很多乡镇农村。有个叫活川口的村当年是我所在单位的帮扶村。我作为帮扶队员在这个村做了一年的帮扶工作,与村里好多人熟悉,还有了几个好朋友。我在村里住的时候吃的是派饭,就是村委会安排到村里某家,我按规定交钱吃饭。当时每到一户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家里的主妇都会拿出各自的独门厨艺,做出可口而十分地道的当地食品,特别是土豆小米焖饭、羊油油茶、肥肠玉米面河捞,至今都留存着美美的味觉记忆。吃过晚饭后,和村里的几个朋友坐在院子里喝水聊天,头顶满天星星,身沐一围轻风,从里到外的简约自然。那是一些快乐的日子。这个村子是我到过的盂县最北部的村庄。如今的行程却是要到盂县北边与忻州市五台县的交界处了。在路过活川口时,我的眼睛从村这头一直看到村那头,仍然那么亲切。
走过活川口一路向北,又是一个一个的村落,说盂县的面积占整个阳泉市的一半还多,这一路便是最实际的感受。这时车到之处便是黄树岩水库了。这里便没有了公路,我们下车步行。向导指着前边的一座山说,我们从山下面的河沟一直向前,可以走上山顶,山后是个古村落。向导说着,同伴们已经走到了水库边,被清澈透亮的库水吸引了。啊,好干净的水呀。有人赞叹道。这个水库拦截的水俗称透山水,来自山体之内,经过山石的自然过滤,不仅清澈而且甘甜,是纯天然的矿泉水。水库边上的浅水滩,一群一群的蝌蚪游戏着,它们自由自在,成群结队,摇摆着长长的尾巴,可爱极了。
顺着山沟向前,初时只闻得水声,并不见水形。溪水之声,时而潺潺轻柔细绵,似倾诉,似吟诵,心便随之而放松,渐渐入静,呼吸也轻快了许多;时而隆隆激流奔涌,如雷鸣,如放歌,神便因而振奋,恍然而动,情绪也热烈了起来。行进在自然间,整个身心就会融入自然,浑然一体。迎面一阵清凉而湿润的风,溪水也渐露身影。一处稍显平坦之处,溪水静静流淌,清澈透亮,自然舒展,鹅卵石与溪水相依相偎,石头身上那嫩滑的包浆是溪水与石头深情相拥的印记,水面刻画的不同图案的水波是石头对溪水的赞美。它们在一起,岁月也只是日起日落,握在手中的才是不离不弃。随着山势高处,小溪一路跳跃而下,便有了轰隆隆的声响,因落差和水流宽窄的不同,这时溪水就有了交响般的和谐混声,气势宏大而延绵不绝,一个一个的乐章,一曲一曲的变奏。在一块光滑洁净的石头上落座,一场音乐会就在身边开场了。蓝天是剧场的布景,林木是剧场的舞美,感受是来自内心的独白。
这时,眼前出现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有土豆、黄花菜,还有北瓜、黄瓜。地边上是花椒树。看得出来,小块地上的都是农家肥,是自然沤制而成,临水而肥足,农作物的长势很好,叶子都墨绿墨绿的。难道这深山之中还有人家?果然,上了坡转过一个弯,眼前便有了几处古朴的小院。再往前走便看到了几位正在修整河道的村民。攀谈中知道这个村叫吉古堂,追溯起历史来,村子还有些来头。传说刘秀领兵路过此处,见四面环山,林密水秀,便决定在这里驻兵,之后有人便在这里耕田居住,渐成村落。这里依山傍水,虽交通不便,但在战乱匪患之时,却成了世外桃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农家子孙。村上原来有300多名村民,现在常住人口只有60多人了。他们种地为生,自给自足,也卖一些农产品获取收入,生活不是问题。县乡政府很关心村民的生活,如果要去县城,打个电话就会有面包车过来,进城回村的问题就解决了。电商也覆盖到了这里,手机信号稳定,买卖什么东西也是一个电话的事。现在因为一条正在建设的运煤通道经过村旁,村上有几支施工队,小村子也增添了一些生气。几位干活儿的村民年纪都在60岁左右,身体都很壮实。问起为什么愿意留在村里,他们都说这是从小生活的地方,山亲水亲,人和这里的一切早已融为一体了。有的人出去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外边世界再大、再精彩,也找不到村里的感觉。说话间村民的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从吉古堂出来,又走过了白鹅寨、酸枣铺、黄树岩几个山村,都是山幽水清的好地方。白鹅寨里有个小有名气的网红姐,50多岁的年纪,开了个抖音号,每天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诸如做家务、干农活以及身边的家长里短、山水风光做成小视频,放到网上,竟然收获了不少粉丝和关注,甚至有人专程会面,一部手机让深山里的网红姐也声名远播。酸枣铺正在做古村改造康养地的招商项目,从村口立起的初步规划,可以看到这些村落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从小生活的村庄。那里曾经也是绿山碧水,只是村子大一些,人口多一些,交通便利一些。村里前些时还把我们这些在外边工作的人召集回去,开了一个座谈会,征求村里下一步发展的建议。当时到场的人们都很热情,座谈会由上午九点开到了下午一点。从农村成长,在这里就埋下了根,无论人走到哪里,根还是深深扎在原生的土地中,繁殖着感情,向阳而生。
故土,永远的牵挂。农村,永远的根脉。无论是老一代的坚守,无论是新生代的创新,虽然有过一次次的出走,但最后总要回归。社会在发展,农村也不会一成不变。守住传统,也要变通未来,这本来不矛盾,只是看事物要有个新视角。有时候农村的变化看到的是突变的模样,但这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并不需情绪紧张。一切都会向更好的方向走去,虽然有曲折与坎坷。费孝通先生把社会学研究始终立足于农村,这或许就是大贤大智吧。
文字:史玉宝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