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索 > 伏洞仙踪话越霄

伏洞仙踪话越霄

发布日期:2023-06-05 18:39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在盂县的乡镇中,有一个独特的乡,名曰“仙人乡”。仙人乡得名于所辖的仙人村。仙人村原名贾家村,因一个美丽的传说“伏洞仙踪”,才改名为仙人村。


  仙人村的北侧,坐落着一座海拔1311米的山峰,曰越霄山,又名石崇山,山势崇隆竣绝,巍然足恃,颇具岱宗风范。峰顶琼楼玉宇,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越霄山峰巅的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始建于唐代。整座庙极顶而建,气势恢宏。钟鼓楼、乐楼四柱擎峥,飞檐翘角,精巧别致。砖雕、石刻古朴典雅,惟妙惟肖。历经明、清多次修葺,古庙森森,鸟鸣啾啾,乐楼昂昂。越霄胜境,真是名不虚传。


  正是在这越霄山山腰,有一溶洞名曰“伏洞仙踪”,明清以来,以“仇犹十景”之一,驰名三晋。


伏洞仙踪


  有关越霄山和仙人村的各种民间传说扑朔迷离,历久传诵。最广的一个传说便是有羊工进洞观看神仙弈棋而成仙的传说故事,仙人村也因此得名。


  相传,古时候,越霄山下一个羊工在山上放羊。一天,他在龙宫凹洞口,看到两个白发老头在洞里下棋,旁边堆着一筐熟透的鲜桃,二人边吃边下,十分快乐。他在一旁看下棋,觉得口渴难耐,随手拿起一个桃子吃了,顿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这时,突然想起自己的羊群还在山上,急忙跑出洞口,去寻他的羊群,可哪里还有羊的影子。回头一看,两位下棋的老头也不见了,洞口放的鞭杆已经腐朽。他跑回村里打听羊群的去向,本村的人却一个也不认识了。问起羊的事,村人告他说,听说确曾有一群羊跑到村里没人管,就奔南山方向去了。不过,那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了,自己还是听爷爷讲的。羊工心里一急,一步迈到了二里外的马鞭堰,第二步就迈到了李家庄。有好事乡民寻迹而去,竟不见踪影,方知那羊工成了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赤脚大仙”。


  另有一则故事:乾隆版《重修盂县志·仙释》记载:“仙人村父老传,昔时有经生负笈求馆,村人款留,日与群蒙占毕,居所晏笑如常,夜则不知所在。乡人伺其去,潜尾之,至一洞口,回顾曰:‘诸生福薄,缘尽此矣。’时明月皎洁,倏忽雷雨喷薄。次日寻其洞,遂迷。”


  越霄山半腰的龙宫凹,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溶洞。洞内跌宕起伏,深不可测,但闻水声潺潺。壁上常有壁虎、蜥蜴,顶部有蝙蝠、蜘蛛之类动物。这个溶洞就是传说中羊工看仙人下棋的地方。至今洞口和马鞭堰的石头上还分别留有两枚清晰的足迹样凹型。仙人洞前,建有五龙圣母庙,洞壁上有宋皇祐五年(1053)摩崖石佛两尊,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并有摩崖碑文记事。


越霄胜境


  越霄山坐北面南,一山分二水,二水入两河,一河向西流,一河向东流。阳坡流水顺山而下进入阴山河,从东向西倒流30里而后与温河汇合,又向东出娘子关汇入滹沱河;其背坡水则是黑砚水河的源头,由西向东进入河北省平山县后汇入滹沱河。山前山后的流水分两条河绕了一个大圈在石家庄融入海河。


  相传秦王李世民兵伐洪州,路过仙人村,见越霄山云雾缭绕,气势不凡,遂挥笔书写“越霄胜境”。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村人杨玉银发起重修天齐庙,遂将“越霄胜境”碑碣,嵌于门楣。


  古时山上设有堡寨,清顺治三年(1646)《山西太原府盂县庆丰壹都仙人古寨重修碑记》记录有“粤稽是寨,号曰云雾,山曰越霄,崇隆竣绝,巍然足恃,四壁巩固,一方永赖。”“永乐年间有横军作乱,五村人俱借安全。意者天建是山,以保慈人民。”


  “崇隆竣绝”,形象地描述了越霄的山势。崇山峻岭,极言其高。但越霄并非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头,而是方圆几十里的开阔地中间突兀隆起一个莽莽苍苍的独立山头,山顶是百亩僧帽状的平顶。清光绪版《盂县志》有“峰峦卒律,秀入云表,诸山莫京”的描述。


  越霄山四季分明,春夏秋冬美景各有千秋,称作“胜境”并非溢美之词。春风徐来,万物复苏,天高云淡,鹅黄的小草嫩芽从石头缝里钻出,迎春花星星点点绽开,背坡的灌木丛充满绿意。一阵春雨洗浴,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雨过天晴,登高极目,周边山岭,尽收眼底。


  夏季草木繁盛,挺拔的松柏杨柳把山坡遮盖得只露出一片片的阳光,偶尔跳出一只灰色的野兔,知了此起彼伏叫个不停,空气里弥漫着氤氲的草木香的湿气,万类生灵竞自由,一派勃勃生机。


  秋风飒飒,到了收获的季节。越霄山既雄伟壮丽又不刻板,阳坡嶙峋巉岩,背坡植被覆盖。周边各村,炊烟袅袅,牛羊满山,丰收在望,仿佛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


  待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越霄山田一色,草树一色,纯洁得无瑕无斑。龙宫凹的仙人洞接纳了野生的大小动物躲风避寒过冬。太阳一出,高耸入云的积雪掉落,才露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斑驳陆离。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越霄山之所以为盂县名山,除了仙人洞,山顶的天齐庙,也使其名声大噪。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仙人村越霄山二庙碑记》载,五岳总司诸神,“凡年谷之丰,无人事之休咎无不由之二庙之所系”。乾隆二十七年(1762)《越霄山重修增补碑记》云:“盂东有石崇山者,上建殿六楹,左奉五岳天齐,右奉总司圣母。”


  在越霄山极顶的东岳天齐庙,并排两座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三间,单檐庑殿,花脊筒瓦,雕梁画栋,建筑恢宏,构建精巧。大殿壁画,苍莽巨龙腾云驾雾,极富动感。壁画人物线条流畅,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据康熙版《盂县志》载,庙宇初建于唐代,明清时期多次修葺。据传初建时期在山下二老庙沟,重建时打算搬至村南的细腰岩,不料把砖瓦木石运上去之后,第二天却无缘无故全部移至越霄山顶,人们觉得这是神意,所以才在山顶盖起殿堂和厢房。


  大顺永昌元年(1644),村人发起重修天齐庙。其间李自成起义军从北京退至山西,路经仙人村适逢修庙,闯王鼎力相助,并赐“仙人古寨”石刻一块镶于门额,碑尾署“大顺永昌元年七月吉日立”,留下了李闯王在位期间珍贵的历史文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天齐庙扩建,新建卷棚、重修乐楼、新铸大钟,使庙宇焕然一新。从大顺年间重修到20世纪40年代,是天齐庙香火最为旺盛的时期,时间长达300年。


越霄民俗


  越霄山的圣母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举行。庙会这天,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仙人村村志》载:越霄山上迎神赛会,组织井然有序,既热闹又不忙乱。早会(也叫西会)由北坡、东庄、西山头、井沟、小岩沟等五村组成,必须在早饭前上山祭祀完毕;主会十三村仙人、西峪、岭西岩、獐儿坪、七里峪、交口、洞沟、坡头、石旧都、木口、关头、香草坪、山南,须在上午十点前祭祀完毕;南会由白土坡、南下庄、韩庄、大岭、曲曲城、教场、东水沟等七村组成,须在中午前上山祭祀完毕;东会由东会里、山北、庄只、石跪、岭底、刁王崖、阳坡等七村组成;老东会由垴上、庄头、沙井、又道沟、水占、张家庄、狮子神等七村组成,须在吃午饭前后祭祀完毕。各会上山祭祀的过程也是赛会的过程,赛会时走在最前面的是“马仔”,他手扬马鞭,挥舞大刀、袒胸露臂,颇为神武。紧跟着头锣执事,举着两三丈的高照大旗上山进香。表演者顶盔掼甲、穿袍系带,手执刀枪剑戟等兵器列队而行,精神抖擞,神气活现,在锣鼓喧天悠扬唢呐声中,人们抬着“奶奶”行进。最后“踩海眼”“吃斋饭”,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灾袪难,各村赶会固定不变,年年如此。


越霄美誉


  嘉靖版《盂县志》载:石崇山,亦名越霄山,以其高险势入云霄,故名。越霄山不但是盂县东乡最高的自然地理标志,而且以“伏洞仙踪”的传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座名山,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赞誉之词。


  明代邑人高岱《仙人伏洞》诗云:“磨溪铁杵已成针,虎伏龙降任啸吟。海外乾坤劳利复,壶中日月自升沉。溪头云锁迷踪品,洞口雨粘孕紫金。叶落空山虽远漫,瑶台有路可追寻。”


  清代顺治四年(1647)进士武全文著《旷观园文集》中的《仇犹山水记》称越霄山有尊威之像,并称:“越霄崱屴连空起,细水潆回入抱来。”其诗《越霄山》借越霄山的清高自誉,曰:“越霄烟外立孤清,耻傍人间逐利名。过眼凡夫浑不解,浪从伏洞觅仙人。”


  清盂县知县蔡璜的《仙人伏洞》咏道:“仙客常游戏,千年志怪奇。几时重到此,北面愿相师。”


  清盂县典史周永福在《仇犹十景》诗中这样描述仙人伏洞:“古洞人何在,年深碧藓封。丹炉与药灶,鸡犬说遗踪。”还有“登坛汾水曲,依仗越霄山。墟里自太白,仙人去不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霄山的灵性,养育了越霄山下的人。仙人村地灵人杰、民风淳厚、孝老爱幼、乐善好施,蔚然成风。元朝太原府知事高溱,被举为“孝廉”。清朝的九品登仕郎李正,在大灾之年村民遭受饥馑时输谷救济,被尊为“义老”。顺治二年(1645)冬,傅山来到仙人村,游览伏洞仙踪、越霄胜境,时值中午,饥肠辘辘,遇到李姓兄弟二人正在吃菜饭,当他们得知来者是傅山后,觉得不能用菜饭招待贵客,就把家中仅有的一升黍子磨成面,一只鸡宰杀后招待了傅山。傅山感念仙人村人待客淳朴厚道,挥笔书写了“鸡黍高风”四字相赠,这家兄弟引以为荣,做成牌匾悬于门楣代代相传。至今已历数百年了,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仙人村人忠勇正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仙人村向部队和地方输送160余名干部战士,有32名热血青年壮烈牺牲。抗美援朝中,仙人村有6名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


  越霄山盛名已久。学者马玉隆游览越霄山后撰联云:“宝地文华依日著;仙人灵气越霄来。”市文联原主席侯讵望在他的散文《越霄寻古》中写道:“站在山顶,眼界开阔,一眼望去,群山低首,村舍依稀,给人一种高接云霄、遗世独立的感觉。我登到山顶的时候,就曾经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的,就是这种感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越霄山不论自然景观还是古代建筑抑或人文精神,都体现了高雅的品格。毗邻的黑砚水河出土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1号山洞遗址,诉说着古人的生活状态。文人学士吟诵的古典诗文,反映了越霄山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伏洞仙踪”,孕育了一个神奇的村落,孕育了一座被人们称为“北方小泰山”的越霄山,如今,它还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文字:李晶明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