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索 > 早春镇边堡

早春镇边堡

发布日期:2023-05-26 16:21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304241528016_b.jpg

东城墙瓮城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30424152801_b.jpg

千年古树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304241528024_b.jpg

镇边堡段明长城遗址


旧村老街焕新颜


  2021年的时候,我就曾前往镇边堡参观,当走到镇川堡北侧晋蒙交界路口时,被守护路口的防疫人员拦下,没有去成。前两天,适逢春暖花开,我便再次前往镇边堡。


  当走到一个大村子时,门口有一个气势恢宏的牌坊,上书3个金色大字:镇边堡。右侧建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村标碑,上书红色大字:阳高镇边堡,眉批“阳高”2个字横书是篆体,“镇边堡”3个字竖书是魏碑体。


  我急切地往里走去,进大门左侧不远,就看到挺立着一座拐角高墙,虽然已经残破,但仍然难掩其雄姿。往南走,一堵崭新城墙矗立在眼前,走到跟前才看清是一个新修的城门楼,我问旁边的老者城楼是什么时候修的,他想了想说,大约是10年前吧。城楼是在旧的城楼基础上修缮的,上书3个大字“镇边堡”。我往门洞里一看,原来是一条崭新而旧式的街道,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大部分的门都上着锁子,有一家专门卖酒的店铺开着,里边有一位大嫂,大嫂告诉我这条街叫“仿古街”。漫步在街上,向东边的门洞走去,东边的门洞也有新修的痕迹,但能看出来其主体是原有的门楼,走到门外,看到门楼上两个陈旧的大字“怀远”。原来这个东门是一个瓮城,外面已经坍塌,但还留有一半,向南敞着口子。


  据有关资料介绍,2013年起镇边堡修复了东西堡门,重新包砖的西堡门焕然一新,东堡门残损严重但门洞尚存,恢复了东西堡门之间的“明代一条街”,也叫仿古街。街长500米,街两侧新建青砖传统仿古房屋48间。2020年的时候,又建设了村标志楼、村门楼、文化广场等。新修的明代一条街上的新老交错的村堡民居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仿古街折返出来,其东侧盖有游客活动中心和仿古的游廊,南侧不远处有一个小院里圈着一棵树,看这个阵势,就觉得这棵树应该不同寻常。右侧有一个牌子,上书“千年古榆树”,并配有说明,大体意思是:古榆树已有上千年历史,其来历有3种说法,一是古榆树是当时守堡的一位将军的化身,将军一生征战,生死都要守护百姓平安、守卫边城安危,所以化身为古树,永远扎根于此;二是古榆树上有宝物“逼水珠”。镇边堡建于沟谷处,地理位置特殊,极易受洪水冲淹,由于有宝物“逼水珠”的保护,建堡至今,从未发生洪涝灾害;其三,某时有一个盗宝人偷走“逼水珠”,一路往大同方向走去,由于事出意外,“逼水珠”沿途洒落,便形成一孔孔泉眼,“万泉河”就是这样诞生的。进到门洞,古树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龙族之位”,这棵树也太古老了,树的底部已成空洞,满身的伤痕,树北面摆着一张贡桌。算来古树大约诞生于宋朝,是镇边堡悠久历史的见证者。由古树可以似乎读出城堡的千古沧桑。


  在村西侧有一条河,人们把它叫做“护村河”。牌子上说镇边堡村的护村河河道初始是由南向西北方向的走势,后由于泥沙淤积等原因,河道自然改道为南北走向。明时,镇边堡内外已有35座寺庙,第36座寺庙火神庙的选址就在河道转向处。由于河道自然改道,与火神庙选址相重,火神庙只得让位。河道里整齐地铺着水泥板,河水潺潺地流淌着。


  我绕着村子转了一圈,村子的南面基本没有城墙了,北面的墙体轮廓还大体存在,东面墙体残缺不全。倚着围墙的窑洞式民房虽然破旧,但依然有人居住,黄土城垛在透出云隙的阳光下分外耀眼。据村中老人讲,沧桑的古堡村落孕育造就了醇厚的民俗风情,人们爱护村子像爱护眼睛一样。凡是起房盖屋搞土建时,一旦挖出堡子内原来的石碑、石匾或文物,都会自觉地放到村委会的院内,用以完善村内的古建设施。


  现在村子里有30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30多个姓氏,邻里团结,关系和睦。当地的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堡中心建有戏台一座,每逢过年、庙会等节日,就会上演地方小戏、扭秧歌、舞龙耍狮等多种表演,十里八村的村民聚在这里热闹非凡。镇边堡历史上属“全庙之堡”,不大的堡城内建有玉皇阁、关帝庙、文昌阁、财神庙等大小庙宇30余处。


战略地位尤显要


  镇边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距长城0.5公里,北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原名南车房,稍东“原设堡四匝,沟岔道路崎岖,转输救援一时不可猝至”,初为民堡。嘉靖十八年(1539),在稍西的南车房更筑,初名镇胡堡,设为官堡,后改名镇边堡。


  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驻兵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镇边堡东西长400米,南北500米,城堡高12米。嘉靖年间设守备官一员,统领712兵,马骡82匹。


  长城防御建筑在这里集中体现,边墙、边堡、烽火台、边路墩、哨墩、暗道应有尽有。这里的长城沿线上每一个敌楼前方50米处都建有一个独立的敌楼,外围有一方形窄墙包围,窄墙与长城相连。从军事实战角度看,独立敌楼与长城形成犄角之势,形成该段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学界叫做“台地长城”,极具观赏与研究价值,为万里长城上的珍品。


  镇边堡是明时大同镇边墙五堡之重要关口。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是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游人登方山、越长城、攀堡台,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镇边堡的北侧是大同市旅游一号线,由旅游线向北抬眼望去墩台密布,像秋日田野上一垛垛麦垛似的,这么密集的烽台,在国内还是罕见的。我走到一座烽火台下,仔细端详,那烽火台像一位布满皱纹的老者,满是苍桑,西面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明长城遗址-镇边堡段”。之所以有如此密集的墩台,是因为这一带地势平坦,外长城对于蒙古大军无险可守,明军在长城两侧修建了高大密集的墩台,与边墙互为犄角交叉防御,形成墩台交错林立之势。墩台密集给人一种烽燧连天的感觉,视觉上非常壮观,虽残破,仍不失先时高大雄壮之气势。


  经历了600年沧桑的镇边堡,高大的堡墙、平整的古街、鳞次栉比的商铺、条石完整的瓮城,还有字迹清晰的古碑、粗壮结实的石炮、虬曲苍劲的古树,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城堡不同寻常的过往。镇边堡从幽深的历史中走来,必然经历过无数的风雨,然而当年边关要塞的烽火弥漫、战马嘶鸣,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努力解读着这里隐入尘烟的历史,似乎穿越于曾经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历史长河中。仔细想来,我极目远眺的风景,曾经也有无数个历史人物这样眺望,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花海,几百年来一直养育着边塞军民,掠过的每阵风,都曾吹过这片饱含苦难与坚韧的土地。


  正值午时,雨越下越大,远近的田野村庄烟雨朦朦,显得安详宁静,周围的杏花儿盛开着。现在这座古堡已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在向建设新农村的征程迈进着,这里的人们幸福地生活着,看着远处雄伟的长城,人们会生发出无边的豪迈之情。


  图片:李海亮

  文字:李海亮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